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彦军 《早期教育》2007,(12):22-22
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由他塑出的雕像,就好像真有了生命—样。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伟大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是作为一个生存者和实践者的伟大.他的一生是一个包含苦难与殉道、牺牲与抗争的一个真实与丰富的生命文本.他的创作与他的生命之间恰恰因为始终保持真实和互动的内在联系,才蕴含来自他个人也来自他生活的时代丰富真实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黄河诗,以其独特的生命情调,即他的强烈的个性、充沛的激情、敏锐的感受以及伟大的人格等强化了黄河诗的审美品格,也丰富了黄河诗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4.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特别是纳粹德国入侵西欧之后,罗斯福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领导美国人民参战;并从美国的根本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推行了一条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积极政策:他不仅倡导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而且为盟国团结对敌作出了巨大努力。反法西斯战争的重任和浩繁的工作耗尽了他的生命,但这场伟大的战争又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巨头。  相似文献   

5.
有关安娜的死因,学术界已几经讨论,结论则因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因为结论不同,也更说明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伟大。当然,这是客观性的伟大.或许托尔斯泰本人并没有想过如何来解释安娜的死。这源于他对生命问题的迷茫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品中这些语句自然是作者写出来供读者与自己共同思考的。不论其中的“他”专指列文,还是已经超越了列文这个个体,而上升到形而上。笔者倾向于后者,即“他”代表了广大人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安娜的死因便似乎并非以往人们所揣测的那般。它需要重新被定位被思考。  相似文献   

6.
考察司马迁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有助于对其潜心修史、修身勤政、含垢忍辱、发愤著速之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的进一步认识。英雄的时代、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使得司马迁形成了奇伟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著史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司马迁也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彷徨与超脱——屈原心路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屈原走进了生命困局。重重矛盾让他彷徨犹豫,在生与死之间,他最终放弃了肉体生命的永恒,以死展示了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人类灵魂。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而独到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教育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的“每日四问”对我们高职院校的生命德育有重要的启发,告诫我们应当始终从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出发实施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激发高职生对个体生命的积极体认,从悦纳自我,保护生命入手,积极开拓自己的人生,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拿破仑是伟大的天才,他有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毅力,有超群的军事智慧和卓识,有强烈的权力欲。军队是他的生命,战争是他的嗜好,他的伟大胆略,出奇制胜的才能,使他硕果累累,业绩辉煌,由一个少尉一跃而成为欧洲的主宰。他曾一度叱咤风云,在欧洲历史上起了翻天覆地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拿破仑和他的时代一样伟大,可惜,时代造就了拿破仑,拿破仑都违背了时代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底线     
史海萌 《广东教育》2008,(12):13-13
——生命的底线是什么?——自由和希望。我坐在屏幕前,脸上映着忽明忽暗的光影,眼中映着他伟大的表演和高贵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进行理论探索的多面手。当宋朝文人争言"平淡"时,唯独苏轼提出了"枯淡",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试揭示作为中国文论术语"枯"的出现过程,并以此去观照苏轼文论中"枯"的含义,揭示其对之前文论中"枯"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13.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5-18
苏轼关于艺术自然美学观的形成,大致是从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开始的,因而有“物有可观,皆有可乐”的哲学认识,并由此进而在一些文章中提出主体对待自然的方式“不可留意于物”的自然审美原则,再进而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探求文艺创作的“随物附形”、“自成文理”的自然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关于道教理论的探讨以及发展,对苏轼的文化品格、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发生影响,而通过苏轼对于陶诗的选择又使得整个宋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7.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徐州词系指苏轼自熙宁末至元丰间任徐州知州时所写的词作,为诸家认同者共19首。它们沿着此前所开辟的诗化的道路继续迈进,突出地表现为对题材的拓展和创新,以农村词最为人瞩目;其次是主体性和个性色彩的继续强化,真正做到了"词中有我"。苏轼在"以诗为词",对词大力进行改革的同时,也相当认同和尊重词的体性特征,并使二者统一于"情性"。作为东坡词的一个创作阶段,徐州词在这方面亦有其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20.
《凤翔八观》是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所作的一组咏物诗,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志。此八首诗,结构纵横开阖,句式参差错落,并且苏轼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博喻手法和蹈虚手法,为他七言古诗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