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它形成了重智、崇善和重人文素质等特点,这些对于现代的创造性教育,对于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都有所启示。同时,传统文化中的重等级、重整体等观点与创造性教育中提倡的张扬个性也会发生冲撞。面对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习惯思维,创造性教育所所要做的就是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摒弃其守旧观点,造就出勇于创新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的管理既是管理学中的大问题,也是金融管理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华夏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素质思想和管理构思出发,对我国人才管理素质论、人才素质分类和人才素质性使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旨在挖掘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才素质思想及管理经验,从而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人才的管理,使其行为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创造性人才素质特征对于在高等教育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创造性的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特征。并从物理学的发展事实说明物理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沃土 ,指出物理教育应围绕创造性人才素质特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是创造性教育体系中的根本问题。它既是创造性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创造性教育的归宿,贯穿创造性教育过程始终,决定着创造性教育的质量与创造型人才的素质。一创造性教育的目标创造性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总的目标。但这里所说的创造型人才,并非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下面,简称创造型人才)。我们这样讲是因为各国的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无论是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还是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仁爱诚信,追求内圣外王,倡导自强不息,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增强诚信守信、陶冶爱国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发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手段和提高思政教师素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将进入一个创新的社会。有识之士指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已由重知识教育逐步转到重素质、重能力的教育机制上来,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精神的陶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创造性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语言文学素养关系到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素质的提升,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人才的语言文学功底,是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主张仁爱诚信、追求内圣外王,倡导自强不息,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思政教育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增强诚实守信、陶冶爱国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呢?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内涵、意义和作用、实现路径等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求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高等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院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技艺轻能力,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艺术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出具备均衡知识结构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纵观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重分数、重技术、重规范、重标准,现代教育则素质化、能力化、创新化、多元化,实践证明,后者更为先进与科学。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全面型的创造性人才,主张用影响的方式去润泽学生,去开启学生、激励学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对于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语文教学也要融合许多优秀的文化,以帮助学生更好提高其整体素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不断地传承中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进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举措。本文就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手段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创造教育旨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即创造力主要由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三大因素构成.传统教育的课程管理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种种弊端。因此要革新课程管理策略.以适应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具体策略包括:树立创造教育的学生观,创造教育的课程开发策略、创造教育的教师策略、刨造教育的教学策略、刨造教育的课程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0,(9):80-80
林崇德:创造性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创造性教育是指创造性学校中由创造性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要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其中"T"中的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宽度,一竖代表知识面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创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我国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创新教育实施者和主导的教师所具有的创造性素质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主要包括: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优异的科学文化素养、独特的个性、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22):175-176
科技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重点。传统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与学习兴趣、想象能力、情感培养、审美思维、个性特征等条件息息相关,也会被课堂气氛,教师能力和素质,课程设置等条件所影响。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而积极的课堂氛围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室,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才测量中常用的方法有主观评定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等,但是由于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性,这些方法都无法有效地测量创造性素质。随着新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创新,眼动技术和神经科学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测量手段的局限性。通过分析神经科学和眼动技术在创造性研究和测量中的应用,对如何开发创造性测量技术提出可行的方法,提高对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应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 的直接实施者,其教育观念, 自身素质,教育科学和教育 艺术水平,对高校素质教育 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如何面向素质教育的问 题,已突出地摆在了每个高 校教师面前。 一、转变观念,树立素质 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思想是一种继 承式的教育思想,重在单纯 的知识的传授,缺乏创造性 观念。陈旧的应试教育思想 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素质教 育;重物质,轻精神,忽视校 园文化建设;重知识,轻能 力,忽视智能培养。在传统的 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 往往单纯应付考试,忽视对 大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 养,严…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宝库,其重视劳动之于人的生存价值、关注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等,是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动力支持,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劳动精神认同、劳动道德教化和劳动行为引领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问题,既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对于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中可显著提高办学质量,并且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严谨专注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想、观点以及案例,可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素材。基于此,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分析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高职教育中,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赵华 《林区教学》2012,(11):39-40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相关领域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传播途径偏少和传播内容有失偏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独特性,通过任课教师自觉树立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亲自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