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高校德育目的偏颇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目的的国家本位,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价值;高校德育目的的义务本位,有必要过于强调义务和服从;现行高校德育目的过于强调培养道德模范,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内在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重建新的德育目的应确立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
郑承军 《中国德育》2007,2(6):18-20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肯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强调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强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执着追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教育手段相结合而形成一定的德育机制,受教育者经过选择、内化等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但由于德育主体参与者、受教育者体验水平、德育氛围、受教育者特点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的价值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给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惑。但是,传统德育无视这一点仍以理论说教、知识灌输等方式展开,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效果。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广泛流传的德育理论,它批判了灌输式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个人自由价值选择,将德育重点放到价值澄清上,对当代德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育与德育是两个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范畴。简单地讲,德育要求受教育者明辨是非,美育强调受教育者情感健康;德育确立道德体系,美育确立情感体系。  相似文献   

6.
《广州教育》九二年第四期刊载的杨克祺同志《德育应包含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一文,强调不能急视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的确使人读后深受教益。但品味之余,笔者又觉得某些提法不免失之偏颇。 一、德育包含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吗 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属心理教育,简称心育。它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清代王国维认为,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心育  相似文献   

7.
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伦理学”、“环境生态学”的兴起,带来了伦理学、生态学的革命。与之相适应,“生态德育”也应成为德育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生态德育”更多地昭示着德育的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它把培养人作为其起点和终点,葆有永恒性和普遍性两个显著特征,指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一、注重教育者主体意识,做“个性人”生态学注重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的多样性是鲜明的物种个性体现。传统的德育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独特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受体,强调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结果造成“德”的无奈,“育”的无力,“德”和“育”貌合神离、背道而驰。“生态德育”正视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视个性为教育的珍贵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主张通过教育者和道德冲突,从而让受教育者的主体内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往德育美学研究偏重教育者主体的建构,忽视受教育者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建设,强调受教育者主体的被构成。福柯生存美学关注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追求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强调"自我构成",构建真正自由的道德主体。在福柯生存美学视角下,教育者成为受教育者与其主体塑造之间关系的中介,同时培育受教育者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实现他律性德育手段向自律性德育手段的转变、惩罚性德育手段向精神引领性德育手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传统的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德育活动有鲜明特征:实践性,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过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是对传统道德理论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对德育一元论的超越;在教育中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关心本质的超越;关注道德情感的作用——对道德理性的超越;注重个性——对标准化德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视德育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卓有成效地抓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是张扬大学生个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高校当前德育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李小鲁 《中国德育》2007,2(5):18-20,36
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个体性,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探索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效果的个体制约性和教育监督的特定性等特点。只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校园师德伦理文化,才能使教师在自律和他律的约束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现代性的道德教育是基于对话的道德教育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 ,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 ,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开放原则 ,基本策略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我们提出对话性的道德教育 ,所关初实际上并不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一种策略与方式方法 ,更重要的是 ,它关切我们对待学生 ,对待每个人 (包括教育者自身 )、对待个体德性生成、对待道德教育本身的态度 ,关切我们切身教育实践的基本姿态。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高校德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应该树立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和责任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并遵循了这些理念各自所内含的不同要求,高校德育才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多元文化趋势和强度个性化趋势中的大学生思想,既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与群体特征,又有着非常醒目的个性化趋向,因而,不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就必然会在碰撞中陷入教育的困窘。将开发人生智慧与培育生命精神的结合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标,增强思想教育的学术研究性,增加其文化的包容性,激扬思想教育中的独立性思维与个性化思想,便是思想教育理念变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借鉴人本教育思想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这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创造力、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