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天津市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发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明显落后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加快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包括构建有效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学科特区,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机制;顺应人才流动趋势,完善柔性借智培智机制;完善未来人才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人才管理政策缺乏连续性,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缺乏适合老年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政策思考,如建立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信息管理系统;高校老年人才资源管理系统与单位老年社团组织相衔接;制定和完善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的政策、法规等。  相似文献   

3.
人才资源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凝聚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高校人才资源的概念,并通过对高校人才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全面推行聘用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旨在为高校的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家庆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2):67-70,90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需要大批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但目前人才资源及其开发工作未能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需要.广西沿海高等教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具有其必然性.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可以利用高校人才集聚功能,延揽储备人才;支持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实施地校合...  相似文献   

5.
试论西部地区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西部地区高校人才资源管理角度,阐述人才资源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为西部大开发人才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创造性,增强高校师资队伍凝聚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人事改革的推进和用人渠道的拓宽,人才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配置方式被引入高校。高校实施人才派遣制度有利于建立以教师为主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有利于建立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制度,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师与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在俄罗斯走向创新型经济的过程中,也在加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以便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由此,在俄罗斯高校的创新活动中也非常注重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才资源的更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人才发展专项大纲促进大学创新发展,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和更新高校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8.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与使用.根据三代中央领导对人才的科学论断以及目前高校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流动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程的进程。而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在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 ,它自身也有个人才资源开发的问题 ,而且是更为迫切的问题。所以为高校自身发展着想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考虑 ,高校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开发。一、重视人才资源开发 ,解决人才短缺的社会矛盾目前 ,我国现有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总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与使用。根据三代中央颁导对人才的科学论断以及目前高校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流动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将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我国高校将面临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资源开发效能化、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严峻挑战。根据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假设,我国高校应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人才强校”理念,对人才工作采取由档案管理向契约管理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平均主义向差序格局转变等办法,争取主动,把握好“入世”的机遇,力争在人才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才资源开发的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人才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促使人才涌现和人尽其才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开发机制进行创新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高校应重视和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通过机制创新推动高校人才资源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院校现有人才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效益偏低,高校人力资源的年龄层次呈两极化方向发展,高龄人才与低龄人才占的比例较大,为弥补高校人才梯队建设的青黄不接,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至为重要,所以积极开发离退休人才潜能和深度开发青年人才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形势,高校的人才资源管理已成为各级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持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和重大战略决策。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的论述,揭示出加强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莉 《教育与职业》2013,(18):40-41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质量。与此同时,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视域是双向的,既要着眼于历练和打造现有人才队伍,又要着眼于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文章从分析高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知识经济赋予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和进行知识创新的神圣使命,强化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加快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技能人才资源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汀 《中国培训》2003,(12):13-14
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百万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亿万技能人才。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没有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因此,必须面对浙江省技能人才资源的现状,把开发技能人才资源问题提到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一、浙江省技能人才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浙江省技能人才资源现状。浙江省技能人才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已初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具体表现在:(1)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已引起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重视。(2)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得到增强。浙江省目前有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1427所。其中:高等职…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吸纳和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对于办好一所学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一、人才资源配置必然会走市场化的道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和人事工作一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人才资源配置的计划痕迹很深。在这一制度下,教师是“单位人”,教师队伍在“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基础上“自产自销”。由于缺乏竞争,教师既无激励,…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是社会人才汇集之处,同时也是科研基地和培养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地方。在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综合管理高校人才资源,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促进高校人才资源高效性开发,促进其教育创新及科研各方面综合实力的增强。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高校教育也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推动和帮助,本文从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人才的引进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的区域这一角度入手,说明了高校人才资源管对高等院校朝着知识性高端型的方向发展的必要性意义,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培养社会人才,传播知识文化,进而影响国家人才综合实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新时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