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大“天眼”──国际大射电望远镜简称LT工程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组在机电学一体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提出创新设计方案并已基本完成了5米口径模型的制作与实验,将完成50米模型的制作工作,以此验证创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最终建造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铺平道路。LT项目是国际天文与天线专家在1993年URSI(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国际大会上介议发起的,它将是人类观测宇宙更为深远的仪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20余位教师和研究生从1994年开始组成研究组参加了此项工作,在柔性结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1927年夏末,一位挪威无线电工程师收到了一种很奇怪的微弱信号,他计算了很久,发现这个信号根本不是从地球上发射的。而且,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这个奇特的信号频频被发现。这个信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百科知识》2007,(6S):I0004-I0004
今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这颗行星被命名为“581c”,它距离地球约190万亿千米,正围绕一颗比太阳小.温度比太阳低的红矮星运行。它的质量约是地球的6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40℃之间。与地球表面温度相当。天文学家还不能确定它是像地球一样,表面由岩石组成的星球,还是一个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  相似文献   

4.
要在太阳系中改造一个没有任何生物的荒凉星球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也许人类首先要让其他生物作为先驱者,建立起初级的生物圈,将行星改造成适合人类定居后,再搬过去住。但即使像金星和火星这样最接近地球环境的星体,对地球生物也太不友好。因此,人类不可能把大型动物或者高等植物直接送上去,只有先派遣少数能忍受极端恶劣的外星环境的地球细菌上去。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针对不同的外星环境,派遣哪种地球生物去开辟新殖民地比较合适。去火星的先驱生物火星的大气比较稀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表面温度很低。这让人不禁遐想,通过增强火星的…  相似文献   

5.
<正>还在用无线电来搜索外星人?你OUT(落伍)了!外星人早已经修好了各种"灯塔",正在向我们传递着信号,他们甚至还给我们留下了密码,可惜我们浑然不知。50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 德雷克把一台射电望远镜对准了一颗遥远的恒星,希望能够听到某个外星文明发来的无线电信号,从此开启了人类搜索地外文明的行动。如今,这个行动可曾发现外星人的一些蛛丝马迹呢?  相似文献   

6.
2004年以来,地球科学部先后组织了“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地球科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现状比较与资助战略分析研究”、“国外科学基金地球科学学科资助规律研究”等课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地球科学的特点、现状及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差距。这些课题是“十五”战略与政策研究基础的延续和深化,吸取和整合已有的战略研究成果和资料,深入分析各类资助数据反映的政策内涵、各类项目资助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启动地球科学“十一五”规划提出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郑广太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220-220,179
一直以来,地球的运动描述延用着以‘日心说’为基础,以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为依据演变而来的“地球运行轨道示意图”的模式描述。地球是运动的物体,应该从运动力学的角推出它的运动描述才是正确的。根据偏重物体自转时的运动规律:偏重物体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做圆周轨迹运动的轨迹上还在做小半径的圆周轨迹运动,且偏重物体的自转轴也在做圆周轨迹运动”。推出:“地球运动新概述”。内容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还在做小半径的圆周运动,地球每完成小半径圆周运动一个周期为一年,所以也称为‘年轨道’。地球在年轨道上自转的同时地轴(即:地球两个极点)也在做圆周运动,(这也是南极科考对找不到固定的南极点的原因。)地轴与年轨道半径的夹为113.5度。”这就是地球运动新概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小海 《知识窗》2006,(11):55-56
来自15个国家30个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正在试图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平方公里方阵列”(Square Kilometer Array,SKA)。它将由上百架绵延3000公里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犹如一个超大的麦田怪圈。据悉,建造SKA将耗资高达10亿美元,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4个国家都提出申请,希望在本国建造它。  相似文献   

9.
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灾难场面——小行星撞地球,在878年后将可能成为现实。2002年4月5日,美国太空总署预测到,一颗代号为1950DA的小行星将在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相撞,此后不久,世界各国的天文台陆续预测到了这颗灾难之“星”。 面临灭顶之灾 2002年4月底,一颗1950年首次被发现的名为1950DA的小行星再次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科学家们根据它现在的运行轨道预测,该小行星将在878年后,即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相撞。虽然科学家们声称相撞几率仅约为三百分之一,但这已经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了。 这颗行星与6500万…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子民们,今天,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收音机、广播、电视同时响起这样一个声音。他,是现任地球上的最高统治者——地球球长。全地球一下子安静下来。听他的下文:“我宣布一个可怕的消息:50亿年一遇的巨型星体明天将撞击我们的星球了……简单地说,明天便是世界末日了……”  相似文献   

11.
油气勘查地球化学通常称为油气化探,主要应用地球化学原理,通过物理化学测试方法,探测埋藏于地下几千米的油气藏中渗漏出的微量烃组分及由此引起的其它地质一地球化学变化,来确定地下油气藏的位置。这是一种快速、廉价和直接的油气勘探手段,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充满着巨大的魅力。许多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在微渗漏理论研究、新的探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进展。这些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在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一场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必将兴盛,因为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条件。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这在本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相互交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  相似文献   

13.
1610年,意大利天学家伽利略偶然地发现太阳表面有几个黑斑。经过研究之后。他证实了这些黑斑是太阳自己产生的,而不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存在其他星体所造成的,伽利略将其命名为太阳黑子。人类自此开始了对太阳黑子的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它的一部分变成了洗衣袋,另一部分变成了试验卫星。这件被回收再利用的俄罗斯航天服在距离地面2800万米的太空中漂浮.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一次废物再利用尝试。这个临时飞行器被称作SuitSat.是俄罗斯的一位业余无线电操作员灵机一动想到的办法,他想到可以在国际太空站狭小的空间中合理地利用旧的航天服。为了对这个创意进行测试.国际太空站的成员在一件航天服中塞满了无线电发射器、一些数字化的录音(包括孩子的声音)、3节电池以及一件旧衣服.然后把这些东西抛出了太空舱。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安装在头盔上的天线不断地向全世界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播送着这些声音.直到电池耗尽。之后它会静悄悄地在地球轨道上运动,直到今年8月份按计划在大气层中坠毁。对SuitSat-2的试验将于明年进行。  相似文献   

15.
沈志真 《知识窗》2006,(2):36-37
一颗名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可能在2036年和地球相撞,释放出比广岛原子弹爆炸高10万倍的能量,数千平方公里的地区将受到影响,而释放到大气中的灰尘可能将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为此,科学家共商“末日救地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卫星大地测量,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确定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一点的位置,建立大地测量控制,以及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确定地球重力场的科学。上世纪50年代卫星大地测量的兴起,揭开了大地测量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2006,(4):6-6
由于幼年时期宇宙温度太高.光在那时根本无法闪亮。那么宇宙中的第一缕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通过研究距地球2.81亿光年的一个小星系发出的辐射,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内部恒星的诞生可能促使宇宙发出了第一缕光。  相似文献   

18.
地球存在着降温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和微周期,每个周期都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1℃-20℃不等。其原因与“天外来客”有关。2010年北半球气候异常寒冷的现象即是一次降温微周期导致的,这种微周期在本世纪内还将发生多次,导致地球年平均气温将下降2.5℃-4.59℃由于地球的整体升温趋势并未改变,因此降温因素与升温因素综合后,至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预测仍将上升1℃左右。由于上一次的“小冰河期”发生在1.8万年前,距离降温小周期2.6万年还有8000年。因此,下一次“小冰河期”将在约8000年之后来临。  相似文献   

19.
探索支持源头创新的资助模式,试点“重大研究计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跨学科、多学科、多部门的研究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国际地学界在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都较为一致地选择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框架把地球科学带入新世纪的战略方针;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目前正在执行的国际地学研究计划有12项,有的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技术是目前准确度较高的远距离时间频率比对方法之一,不但应用于时间传递,也应用于原子喷泉钟和氢钟之间的精密频率比对。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国计量院科研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团队深入研究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比对系统;通过相移键控技术将伪随机噪声码调制成射频信号进行时间信号发射和接收,实现了时间频率信号通过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传递;详细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将比对不确定度降低在E-15量级;提出利用卫星双向法进行频率标准比对不确定度评定方案;实现了利用GPS方法对卫星双向比对链路的校准。系统建成后加入欧亚比对链路,长期连续稳定运行,实现了国际计量院与欧亚多家实验室的直接比对,比对数据报送至BIPM并被用于国际原子时计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计量院卫星双向比对系统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彻底解决了国家时间频率基准比对手段单一及喷泉钟无法进行直接国际比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