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物消费量调查是分析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特征,判断食物安全形势以及开展营养干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西藏典型农牧区(拉萨、日喀则、山南和那曲地区),基于2010年农、牧户调研数据,重点分析了西藏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营养摄入水平。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膳食营养结构仍待完善。其中,糌粑、大米、面粉仍然是农、牧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构成部分。肉类和奶类消费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食物消费种类中,如蛋类、猪肉、禽肉、豆制品、水果等需求明显不足,是导致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地农村居民的饮食文化有关。蔬菜消费在农区消费数量较高,而在牧区消费数量较低,这与市场的通达性有关系。营养摄入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居民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都基本满足了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但在拉萨和山南,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量仍显不足,这与两个地区居民肉类摄入不足有关。综上所述,虽然西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其消费结构仍需完善,食物消费仍以本地消费为主,未来在加强西藏农村居民营养干预中,应该增加市场肉蛋奶等多种类食物供应量,扩大西藏农村地区食物的可达性,尤其是牧区,充分挖掘市场在当地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将为西藏农村地区居民膳食营养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英 《科技通报》1994,10(5):311-316
论述了浙江省食物结构发展的现状与90年代食物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食物结构发展的指导思想:(1)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根据科学消费的需求,大力发展食物生产,增加食物有效供给.(2)坚持素食为主,荤食为辅的膳食模式,继承我国饮食习惯中的优良传统.按照营养卫生原则,改革膳食结构,逐步提高动物性食物比重,增加豆类蛋白,使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文中提出了实现食物发展目标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4.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推广居民营养膳食的科学化。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继承者和接班人,其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由于许多大学生对饮食营养认识较差或者不良的饮食态度等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中存在的问题、改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问题等,笔者采取抽样调研的方法来了解西藏藏医学院大学生的饮食状况,对突出问题进一步讨论,提出解决方法,让大学生养成更科学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5.
许菲  白军飞  李雷 《资源科学》2021,43(12):2490-2502
价格工具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与降低食物生产用水压力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1781户微观家庭的记账式调研数据,构建了2-Step QUAIDS食物需求系统模型,估计了中国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之上,模拟了不同价格方案对膳食结构和水资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将持续以肉类消费占比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一方面,这种变化将进一步推升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水资源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对当前消费占比本就偏低的蔬菜以及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其他食物的挤出,居民膳食结构的失衡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影响健康水平。②肉类食品合理的价格管理方案在降低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将推动城镇居民膳食结构的均衡化。在家消费的肉类价格上升10%,将会使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期望值下降5.32%,此情境下,消费者通过减少肉类消费,增加蔬菜以及其他食品(包括乳制品、豆制品等)消费,使得其膳食结构偏离均衡模式百分点数由24.80减少到19.61,居民膳食结构得以改善。面对快速增长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和持续增加的农业水资源压力,科学探求并合理利用食物价格机制,以此实现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并减少农业水资源压力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青少年学生对营养的认知、饮食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健康教育课,让青少年学生对健康的饮食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从而能注重营养摄入,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洪显君 《内江科技》2011,32(7):48-48,53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法,对广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等多方面进行调查,提出通过加强营养教育、调整膳食结构、增强体育锻炼、营造健康氛围等方式,为中学生有效预防肥胖症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生活》2011,(6):88-8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追求健康,注重养生,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然而由于饮食习惯的不科学、不合理,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多,造成了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肥胖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巧珍 《内江科技》2009,30(9):29-29
肥胖是一种由食欲和能量调节紊乱引起的疾病,与基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肥胖及其并发症成为21世纪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问题。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机体的遗传、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探求肥胖症的成因,以便更好地指导肥胖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哲敏 《资源科学》2007,29(1):27-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额增长减缓,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下降;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型食物消费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4个阶段,且这些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燕  王效科  逯非 《资源科学》2011,33(6):1145-1152
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作为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生态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食物是人类首要的消费品,其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将反映维持一个区域的人口基本食物需求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和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等模型关键参数,改进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96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2.025hm2/人;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耗人均虚拟水为1023.05m3/人,约为居民消耗实体水的5倍,反映了北京居民食物消耗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和水资源来满足,将对区域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很大胁迫。本研究采用基于北京市实际食物来源的估算参数更能反应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其结果表明北京市食物供应选择从国内其他地方输入有利于减少北京市食物消耗所引起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农林渔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食物供应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problem of pesticides is not new and its exposure to human due to indiscriminate use is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the health 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neurotoxicological alterations. High levels of pesticide residu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the dietary constituents, food materials, maternal blood, cord blood, placenta breast milk have been reported and linked to alterations in birth weight, crown heel length, head circumference, mid-arm circumference and ponderal index of the neonate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exposure of pesticide to human could be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cluding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ultiple sclerosis. Cholinergic and non-cholinergic dysfunctions in pesticide exposed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children have also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 is another concern in the area where pregnant are more prone towards its exposure and which results in the abnormalities in the fetus.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 risk of human health through pesticide exposure, the present review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tudies pertaining to pesticide induced neurochemical alterations and associated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in farm workers which could establish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its exposure and associated health hazards.  相似文献   

13.
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革,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1978—2017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需求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因此,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仅考虑热量、蛋白质及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约束时,得到的食物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而加入微量营养素约束时,食物结构多样性显著增加,但食物消费比例仍需优化;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②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畜禽肉类在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豆与坚果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③与中国当前及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④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使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312.2 m3/年、256.0 m2/年、425.1 kg/年。中国的现状是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通过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对食物消费引发的各类健康隐患具有改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鹏  王灵恩  刘晓洁  李云云  薛莉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8,40(12):2369-2381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加强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城乡居民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减少食物浪费以及不科学饮食习惯诱发的健康隐患,更是应对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对食育研究明显不足,难以支撑现阶段食育实践推广的需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首先对国内外食育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社会背景、制度建设、社会参与、内容和方式创新四方面总结了国外食育的实践特征,进一步梳理了中国食育实践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食育的概念,阐述了食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包括主体的多元化和协调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最后围绕加快推进中国食育提出加强食育制度设计和跨区合作交流、完善食育推进课程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食育网络、开展食育推进试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运坤 《大众科技》2014,(10):180-181
以金龙寨食品安全事故为案例,依据《食品安全法》探讨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定位问题。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是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应急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是配角;参与应急响应工作,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调查报告。通过疾控信息系统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持一致。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所需耕地面积长时间尺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揭示中国1961年-2007年间饮食所需耕地面积(LRF)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要素.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利用IPAT等式分析了1961年-2007年间中国粮食的饮食结构、单产、复种指数和人口数量对饮食所需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在1961年-2007年间中国总的LRF的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人均LRF在研究时段内呈现‘V’字形的变化趋势;人均每天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增长显著,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的饮食标准,饮食结构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结构不均衡性;对LRF的影响要素分析表明,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单产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后期饮食结构的改善造成的影响超过了单产和人口的影响成为中国LRF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在1961年-2007年之间,粮食自给能力比较稳定.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饮食将转向获取富含蛋白质与脂肪的食物阶段,未来的饮食结构改善对粮食安全影响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钱龙  李丰  钱壮 《资源科学》2019,41(10):1859-1870
中国高校食堂中的食物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为揭示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浪费食物的关键原因,本文使用直接称重法,对29省29所高校食堂食物浪费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基于9192份大学生问卷,本文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饮食特征、信息干预和区域特征5个维度,探索了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高达74%的大学生有食物浪费行为,人均就餐食物剩余重量达到61.03 g/餐,每人每餐平均食物浪费率为12.13%。②整体而言,女性相对男性、本科生相对研究生浪费食物更严重,日常就餐浪费频率越高个体的食物浪费情况越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个体越浪费食物;购置的饭菜重量越大、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越低个体越浪费食物;相对于在北方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在南方高校就读大学生的食物浪费情况更严重。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的因素有所差异,但性别、浪费习惯、家庭经济水平、饭菜重量、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对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显著影响与整体样本保持一致。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食堂场所产生的食物浪费,根据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针对性地出台引导性措施以有效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业、医药业等领域,然而由于存在的潜在风险,其安全问题已不是纯科技问题,而是涉及到人民健康、生态环境、经济贸易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成为社会的争论焦点。支持者认为它能满足人类诸如作物改良、基因治疗、医疗健康等各种要求;反对者则提出它可能会带来基因污染、伦理问题、生物武器等诸多危险。双方各执一词,然而争论的双方多集中于技术本身的风险,而在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对转基因技术作深刻反思,其实更有必要。本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功能,设计了基于我国国情的转基因技术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