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2.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4.
编辑改稿是责任重大、需细致认真地做好的一项工作。笔者以为一个称职的编辑,改稿时需要注意“三位”,这就是:防止“越位”,不可“缺位”,必须“到位”。要而言之,“第一要改对,第二要改好”。如果此议可以成立,则编辑“三位”似可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5.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6.
胡靖同志在《略谈编辑改稿》一文中提到:“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按我的浅见,编辑改稿的问题,确实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 (一) 我国的编辑工作具有悠久历史,殷商武丁的王妃妇姒,妇姒是专司整理当时的文书——甲骨文的,他们将所收集的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按年编排,整理成书籍的雏形。春秋末期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编辑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充满诱惑、机遇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难题、众多挑战。在挑战面前,是进是退,是攻是守,不仅反映出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竞争年代报业的发展。 (一) 编辑工作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像个手电筒,耗自己的能量照亮别人,整天埋头当“改稿匠”,为他人的稿子“修脸刮胡子”,经常咬文嚼字地认真推敲,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若当上夜班编辑,“生物钟”被打乱,哪个没有点怨气?岂止这些,编辑苦心巴力地出了报纸,如若没有什么差错就是应该的;要是有一点差错,就会被兴师问罪。实事求是地讲,“为他人做嫁衣”的这份差事不好…  相似文献   

10.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他任出版部主任时,除参预选稿、改稿、作标题、安排版面等编辑工作外,还提出办报思路、报道意图,帮助记者出点子、组织报道,人们都说他干的是总编的活.而当他做了副总编辑后,他依然和大家一道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安排版面,人们又说“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编辑”.他,就是天津《今晚报》副总编辑陈礼章.  相似文献   

12.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13.
“编辑匠”是一个贬义词。把“匠”同“大师”、“名家”相对比,“编辑匠”指的是偏重编辑技能而缺少全局组织能力,或者既有编辑技能也有全局组织能力,但是并非作家、学者的编辑人员。编辑人员也不免自我解嘲:“我是编辑匠!”在这里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编辑匠”的工作,应该建立怎样一种价值观念? 一不少同志正在研究编辑学。编辑学体系可以包含许多方面、层次,涉及许多属性、功能。但是总会有一个基本的环节:稿件的编定。一部书稿或者一篇文稿,从作者笔下产生之后,要经过编辑的审读、加工等工作,才能发排。编辑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对文字的形式、词句、标点、条理,以及诸如格式、插图等等,要作全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误区     
作为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可能有漏报新闻或出现报道失实等失误,作为以稿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编辑来讲,也同样免不了有自己的误区。编辑工作是使新闻稿件传播出去的必经一关。编辑对稿件润词句,饰文采,精心修改,使之圆满、和谐,达到刊出水平,同时还要进行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处理,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全是在编辑部进行的,不像记者那样贴近实际生活,这其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改稿、编稿时容易犯主观想当然的错误,以致造成新闻失实。一家市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市机电局向老企业技术改造要经济效益,在开发新产品、新材料、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上获大面积丰收”。而事实是机电局只是在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做了些基础性工作,谈不上取得大面积丰收,而编辑在改稿时加  相似文献   

15.
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有人认为某些国家的出版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编辑不改稿的缘故。我是个尚未出道的编辑,知道的事情很少。不过把我们的出版效率低完全归咎于编辑改稿,我以为恐怕不是很公道的。出书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印刷力量跟不上,这里不一一详论。我想就编辑改稿问题略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前辈同行。首先我不同意编辑不改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中一提起图书编辑,有的不知道"编辑"是干什么的,有的知道一些,但也很片面。包括业内人士在内,对编辑工作的认知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出版单位的编辑,也没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往往满足于平平庸庸地完成日常工作了事,不少人甚至认为"编辑"仅仅是个简单改稿的"文字匠"等等。正是因为有上述诸多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对"编辑"这个职业要有新的认知,要强化对编辑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谈到编辑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修改稿件。一提到修改稿件,那问题就复杂了。有些同志改稿的时侯,就稿改稿,即所谓“通一通”或“顺一顺”。其实,这只是最起码的工作。除开这个最起码的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给原稿增色添彩,推波助澜。有这么一个例子。通讯员写来一篇扩大复种面积的报道,原稿第一段写某公社今年要扩大复种面积;第二段写社员们看到麦子长得好,不愿意扩大复种;第三段写开展思想大辩论,纠正了错误思想;第四段写大闹积肥运动,准备扩大复种。看来,平铺直叙,死水无波。编辑改稿的时候,费了一番心机,给这坛死水中投进一个巨石,于是激起了波浪,稿件就引人入胜了。改后的稿件,一开头就写出某公社大  相似文献   

18.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9.
自编袖珍《改稿须知手册》破题:自编,自己编辑;袖珍,小巧;《改稿须知手册》,关于修改稿件必须知道的事项、规则的手册。哈哈!这岂不纯属废话么! 真的吗?可它是我多年来编辑生活的一点切身体会呢!不怕见笑,权且忝为经验,奉献给有志于做好编辑工作的青年诸君。事情是这样子的——五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学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在修改稿件中,对一些用词用语,既不懂得,也不在意。比如,碰到稿子里有“满清”、“洋灰”、“老革命根据地”、“公尺”、“公升”这一类词语,我都不予改动。后来,党和政府陆续发了一些文件,对一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编辑对采访环节的深度介入,便涉及到一个采与编的主次问题。在许多传统报社中,记者与编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记者负责写稿,编辑负责改稿,两者之间无所谓谁上谁下,这也是为何当许多报社开始实行绩效改革时,编辑与记者的绩效系数大体相当甚至低于记者的原因。但在这种相对平衡中,也有某种程度的不平衡,那就是由于记者采写在先、编辑改稿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