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英语和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表达都蕴含了大量的概念隐喻模式,通过将两者比较,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存在较多共性和相对差异。通过对这些共性和差异的一系列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英汉“悲伤”情感概念隐喻所暗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汉英语言中有关“手”的习语,揭示其中的认知基础,进一步证实了习语也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意义是有理据的.隐喻、转喻认知和规约常识便是其意义理据所在.这三种认知机制对于习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英汉语中"悲伤"概念隐喻的异同做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异同进行认知解读。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和认知体验,英汉语中"悲伤"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又体现出个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人类一种常见情感——悲伤情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悲伤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语言在悲伤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的异同,最终构建了悲伤情感的隐喻生成机制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如何运用隐喻语言来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7.
王炤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110-113
情感,复杂而抽象,人们关于情感的经历和体验则丰富多彩。作为人类体验重要方面的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特定的情感体验知识铸就特定的情感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喜悦"情感概念的隐喻认知研究,挖掘"喜悦"情感概念隐语的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和不同的有关"喜悦"情感概念的隐喻模式,这是因为使用汉语或英语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同之处在于,汉英分别具体描述了有关"喜悦"情感概念隐喻的不同方面。隐喻不仅反映了汉英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汉语"愤怒"的概念隐喻系统不同于英语的特征在于:汉文化利用了"气"这个独特的来源域来映射"愤怒";汉语以较多的人体器官作为承载情感的容器,但器官的选择并非完全任意。这种认知模式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说和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对人类情感范畴的概念化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的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对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范畴的概念化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探讨复合词的构成,认为隐喻、转喻在复合词的构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汉英语N+N复合名词隐喻、转喻构词理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它们的异同,初步地阐释了汉英名+名复合词的构成及其共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14.
隐喻根植于人类共有的身体经验并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语言之中,理论上这些隐喻具有普遍性;但具身隐喻并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身体,表征于大脑,而是产生于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文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动模式。基于这种整体平衡的观点,汉语"喜"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表明其具身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体验主义是造成汉英饮食习语异同的根源。探析其语义形成过程,旨在构建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证明首个意义理据为转喻,其它意义的语义理据应为基于转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的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拿“头”这个汉语多义词来说,它的本义是“人体的一部分,位于脖子之上,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大脑等.”其中隐喻性思维结构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好比两个域,从“人类”的域映射到“非人类”的域;而转喻性思维结构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是指只在这一个域内的替代关系,本文只涉及“人类”的域.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转喻与隐喻表达。汉语、英语中情感范畴"喜悦"的表达,表明两种语言对"喜悦"的认知都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转喻和隐喻方式都建立在人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比中英日"网"一词词义的演变,发现他们演变的过程大体相同,但也存在不同。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他们共同的演变机制,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不同,视点不同,所以他们演变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数词“1”作为数量系统的发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认知语义是对比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几部常用的英汉词典中摘取语料,梳理数词“one”和“一”认知语义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one”和“一”的数概念经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被扩充,语义范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认知语义。其认知语义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各自的语法特征有很强的个性,并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