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俄罗斯的一些地方,毁林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到了冬季,毁林现象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另一方面,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的衰退与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北方森林破坏严重,森林的破坏已经从平原扩展到丘陵、山地,最终达到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地步.南方虽平原低地多围垦造田,但丘陵山地则多栽种经济作物,作物生育期相互衔接,人工植被覆盖完好.有唐一代,人们用林、毁林的方式多样,主要有:一、屯田垦荒,毁林种粮(生产用林);二、大兴土木,毁林取材(建材用林);三、战争毁林;四、樵采、烧炭用林(生活用林);五、统治者的游猎、畋猎(奢侈毁林);六、发展手工业,森林被伐作燃料(手工业用林)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明、清毁林垦荒 ,破坏了生态平衡 ,造成严重后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对人类生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它的生态效益考虑,具有维持生态平衡,调节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方面的巨大功能。人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给全球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并招致水、旱多方面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有保护森林、大力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才能成为一个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1.由于居民在家私藏炸药而极易引发爆炸事故,某地居民区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使附近居民楼的不少玻璃被震碎,此现象说明?摇?摇?摇?摇可以传声,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摇?摇?摇?摇。2.阳光通过茂密的树叶缝隙,在地面上留下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光的?摇?摇?摇?摇现象引起的,这些光斑是太阳的?摇?摇?摇?摇像(填“实”或“虚”);岸边的树在河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摇?摇?摇?摇现象引起的,站在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比它的实际深度?摇?摇?摇?摇一些,这是由于光的?摇?摇?摇?摇现象引起的,所以,渔民在叉鱼的时候,只有将鱼叉对着他看…  相似文献   

6.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我国教育制度深层次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提高认识入手,解疑释惑,澄清是非,标本兼治,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择校问题。择校本身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特殊的现象,还是国际普遍现象?是历史现象,还是现实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出现择校问题,追究责任,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政府、家长各有关方面应当如何分担责任?落实到对策问题,涉及择校现象是否需要治理,能否治理和怎样治理等问题?实际上,择校是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唐代前后期用林活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唐前期,人们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同时又有一些用林活动。唐后期,人们植树护林较少,而用林、毁林情况较为严重。正因用林、毁林活动频繁,其后果也是很严重:导致全国森林分布的不平衡,即南多北少;森林破坏带来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出现不平衡性,即南少北多;森林分布的不平衡造成各地环境质量出现差异,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迅速膨胀、巨大生存压力的驱动下,清政府积极调整垦殖政策,推广玉米的种植,使自然条件优越的秦岭、大巴山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然而,大规模毁林开荒,过度垦殖,又造成了秦岭、大巴山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 ,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 ,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自然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唤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 :有哪些事物 ?有哪些现象 ?……并且在观察中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等等 ,使学生养成见到自然事物或现象主动去观察 ,去提出…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都怪学生吗?应该说我们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相似文献   

11.
高原现象是指人们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滞现象。在复习教学中表现为:复习初期,效果比较显著,但到了某一程度,效果就不那么显著了,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厌倦、烦躁等的情绪。有的学生会因此而丧失信心,有的教师也认为这些学生已到了极限,无潜力可挖,从而阻碍了复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复习教学中,高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高原现象?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把复习引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柳长庚 《科学教育》2007,13(3):59-59
在《科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第113页的思考与讨论中,有这么一段叙述:“把一只桶形金属网罩在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上,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吗?”教材所要说明的现象是电磁波的屏蔽现象。可是当你把收音机打开并调好节目放在桌面上,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把桶形金属网罩在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上”时,你只能感觉到收音机的音量略为变小了外,其它并不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也就是说,基本观察不到无线电波的屏蔽现象。无线电波的屏蔽实验为什么不成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单纯一个桶形金属网罩…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实验的目的性教材里安排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课任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如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盛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后再加热?怎样进行加热?实验现象如何?反应停止为什么撤去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进行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现象,又能够突出实验重点,分析实验现象,讲清实验原理,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操作规律。二、重视实验的启发性教师演示实验不能…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同学们,上次做的“奇妙的杯子”、“冰冻强夺”实验有趣吧?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做了哪些与现象产生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堂成了“诵读场“”情感场”“对话场”……但我以为,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神思飞扬的“思维场”。最近听了几节课,在给人耳目一新之余,又为教师漠视学生“思维”的现象留下了隐隐的痛。一“、自主”的背后是“垃圾思维”现象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爱因斯坦是哪国人?小女孩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她家在哪儿?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现象2: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生:我…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人们对思想教育效果评价尺度或标准的认识,在总体上仍停留于事物的感性形态上,习惯与这种、那种或数种现象指标等同之。这种做法虽然有某种合理性,但却存在无可回避的矛盾: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现象指标能作为评价尺度?如果是多种现象指标,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怎样?事物发展的具体现象指标总是暂时的,总要为新的具体现象指标所取代,那么相互取代的依据、原则是什么?作为事物衡量标准的尺度的稳定性何在?等等。显然,对思想教育效果评价尺  相似文献   

17.
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记忆能力?你是否知道植物也有神经和脉搏?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血型?乍一听,你肯定不相信。然而,科学家在许多研究中发现,某些植物体内确实会表现出各种有趣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在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怎样对这些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18.
一、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现象的?这些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心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及人类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压力下的毁林开荒,围湖垦田,使黄河流域的草原植被破坏,使黄河流域原有的水系紊乱,破坏了黄河流域原有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段话是对什么社会现象的评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