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巴金曾两次赴朝。在志愿军中,巴金并非只是被动地"看看材料,听听报告",而是不怕艰苦,不惧危险,积极主动地深入前线,体验战士的战斗生活。面对新的人民英雄,他怀着强烈的感情,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近年有的研究者否定巴金在军中体验生活的积极心态,且认为巴金在志愿军中所看到的生活都是被圈定的、修饰过的,巴金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创作没有自我,没有真情,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同志随军赴朝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全文虽然没有单独出现一个“三”字,但字里行间却巧妙自如地蕴含着不少的“三”,使作品更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突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十个方面简析文中蕴含的“三”:  相似文献   

3.
10月19日,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毛岸英学校,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 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5周年暨首届艺术节大会。县委书记杨峰,志愿军老战 士代表,县关工委、团县委、县教育局、辽宁电视台、当地驻军、县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4.
说抒情     
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篇著名的赞美赴朝参战志愿军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有一段人人熟知的著名的抒情文字: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  相似文献   

5.
(课前2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lt;志愿军战歌&;gt;)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雄壮的&;lt;志愿军战歌&;gt;出国参战的.今年正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前不久,有当年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祭奠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他们在烈士碑前,热泪长流,久跪不起……此时此刻,当年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场面,尤其是就要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6.
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长篇巨著《东方》,是魏巍第一次创作的长篇小说,它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凝聚了魏巍的大量心血,从动笔到出书,经历了20个年头。就拿写作的准备工作来说,就花了七八年时间。关于朝鲜战斗的生活,魏巍利用1950年、1952年两次赴朝的机会,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1958年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时候,他第三次赴朝,再一次亲历其境,丰富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 17年散文创作中 ,歌颂人民的胜利和欢乐 ,礼赞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 ,忆写友朋往事寄托深切哀思 ,以真挚充沛的激情、自然平实的结构、流畅素朴的语言 ,构成了其散文真率激越的风格。巴金用“这枝写惯黑暗和痛苦的笔改写新人新事” ,小说家巴金的隐退、散文家巴金的出现 ,对于中国文学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8.
1950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招收第二期学员。除俄文专业外,还录取了一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英文班学生。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部队急需英语人才,当时英文班的同学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经过选拔,由44名同学组成了"赴朝语文工作队",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本文作者采访了陈青(华东革大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英文班学员,"赴朝语文工作队"队员),听他讲述了当年参加"赴朝语文工作队"抗美援朝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是巴金用泪水写在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但,巴金,一个不肯向悲剧低头的人,却以一部“激流三部曲”来证明生活激流的动荡不息。既然动荡,就没有停止的那一时;既然不息,就没有结局的那一刻。搏斗,是激流的主使者。当巴金还是一个正处于青春热血之中的年轻人时,他曾在“激流三部曲”的  相似文献   

10.
1940年,宋云彬在桂林曾发起“研究巴金”运动,巴金不同意“研究巴金”中对他的批评,这是巴金和宋云彬之间生活上有大的交集的事件.由这事件延展方面和事件影响来看,宋云彬和巴金或在性情或在见识上多有不同.巴金和宋云彬之间没有建立深厚友情,桂林“研究巴金”运动之后,他们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基本是在大的文艺人群交流与活动环境下才有.宋云彬日记《红尘冷眼》多处提到巴金,可资为了解巴金和宋云彬交往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魏巍,1950年赴朝鲜前线,以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先后写了二十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下面几点。一、注意题目运用倒装句式的作用“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告别朝鲜亲人时说的一句话。那么,课题为什么不说“亲人,再见了”,而要把“再见了”写在前面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临行前嘱托亲人照顾弟弟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请求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临行前的晚上,他去协和医院看望结婚只有8个月、正在因病做手术的妻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与鲁迅最像了,他们都是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鲁迅说他是“抉心自食”,巴金也说他“燃着自己的心”。我想这是他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家、与西方古典或现实主义作家最大的区别吧。他们都是来无可寻之路,去无可往之乡呀。现在的中小学生,恐怕是弄不清楚他们这种极为强大的人格精神的。可是我们也不要把巴金说得太深刻、太秀异了。其实,巴金还是有靠的东西的,我想有三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只不过,巴金和鲁迅他们,比较极端罢了。  相似文献   

14.
黄宏佼 《辅导员》2011,(25):50-51
纪念日扫描:10月1日,国庆节;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5日,重阳节;10月9日,世界邮政日,长征胜利会师纪念日(1936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0月12日,志愿军英雄邱少云牺牲纪念日;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10月15日,全球洗手日,国际盲人节;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10月20日,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牺牲纪念日;10月24日,联合国日;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作战纪念日;10月31  相似文献   

15.
大哉,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20世纪的全过程。他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不打有20世纪的烙印。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没有起码的思维力和文学操作力成不了作家,没有优秀的文学天赋成不了优秀作家,没有大热情、大痛苦、大慈悲和高贵的道德追求则成不了伟大作家。在本世纪中国作家中,也许只有鲁迅和巴金这么两个人具有这样的精神素质。”此言说得极是。因此,当我把目光投注在巴金身上时,只有用一个“大”字来概括。大热情的巴金巴金是一个具有大热情的人。当他拿起笔,那种改造世界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王晓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北部两水洞与李承晚伪军遭遇,全歼敌军一个营,打响了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第一枪。这一天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年6月25日,美国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对“三八...  相似文献   

17.
解读巴金与黄源的通信,以“实事求是的典范”这一称谓形容巴金并不为过。无论是对迫害过自己的人民公敌还是对自己阵营里的人,巴金的实事求是都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对自己敬崇的导师鲁迅,也不以鲁迅的亲疏好恶为惟一标准。为人为文奉行实事求是(讲真话)的准则,茅盾与巴金如出一辙。茅盾曾提到鲁迅研究中的“两个凡是”问题,巴金正是20世纪文坛最早冲决鲁迅研究领域中“两个凡是”的杰出先驱者。  相似文献   

18.
讲读课文《再见了 ,亲人》 ,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分为两个部分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课文第一部分前三小节 ,分别叙述了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 ,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 ,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 ,在依依惜别的时候 ,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 ,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9.
屯堡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4,(2):F0002-F0002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黄果树瀑布之乡——黔中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在安顺周边一带的三百多个村落里,居住着数十万明朝屯军后裔——屯堡人,由于屯堡妇女身着与当地汉族后续移民、少数民族所不同的以大襟、宽袖、长袍为主要特征的服饰,屯堡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凤头籍”、“凤头苗”,而其实他们是汉族,他们也自谓为“老汉人”或“南京族”。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而著书是读书的丰硕的结果。对于他来说,读书的过程又是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地主老爷、太太们中间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大道理”。但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却像鲁迅一样,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清算呢?读书在此间起了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