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整个法学体系的重要脉络。民事诉讼中原告人的撤诉权是法律赋予原告的一项重要权利,但是原告行使撤诉权的同时也会侵犯到被告诉讼利益,进而引发所有法律人对权利行使边界问题的思考。对于权利的属性,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论,每种理论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对于权利的边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范畴一直十分模糊,需要更明确的分析和界定。为实现权利与自由,必须明确权力行使的限度,防止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传统观念中存在的偏见,现实中受刑人并不能享受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险权利。除了法律明确规定或其中包含必然要剥夺的权利外,受刑人也是权利主体,具有法律人格。保留受刑人社会保险权是符合社会保障和刑罚目的的,也是合平自然法原则的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我们应该尊重受刑人的社会保险权利,改革现有制度以保障其权利。实践中可以考虑赋予受刑人自由参保的权利,或者强制参保。  相似文献   

3.
德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建立在个人权利的保护和法保护两大基本原则之上的。德国正当防卫制度所保护的法益、对紧急防卫的限度、对紧急帮助权、对防卫过当等有关法律规定与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通过对德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审视,对于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传统观念中存在的偏见,现实中受刑人并不能享受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险权利.除了法律明确规定或其中包含必然要剥夺的权利外,受刑人也是权利主体,具有法律人格.保留受刑人社会保险权是符合社会保障和刑罚目的的,也是合乎自然法原则的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我们应该尊重受刑人的社会保险权利,改革现有制度以保障其权利.实践中可以考虑赋予受刑人自由参保的权利,或者强制参保.  相似文献   

5.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界定构成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等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完善正当防卫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终身学习权是构建终身学习制度的基石,其在教育法治秩序中的明确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关键性作用。终身学习权法定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实践演进的趋势,从国际视野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证,有助于我国的终身学习法治建设。从权利证成“三标准”理论来看,终身学习权具备法定化所需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现实性:就其合理性而言,利益正当性是合理性之首要标准,终身学习权所涉及的概念、属性、主体、客体与内容中都蕴含着该权利所保护利益的正当性;就其合法性而言,终身学习权被国际组织以及多国的教育战略、政策和法律所承认和尊重,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所容纳,从而具备了该权利存在的社会机制及合法性;就其在我国的现实性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我国地方性立法实践、教育法典编纂为终身学习权的法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经验参考和重要契机,使其具备了充分的现实性。因此,我国可通过在教育法典中明确终身学习权的法律地位,构建以终身学习权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和实施保障体系,实现终身学习权的法定化。  相似文献   

7.
正当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震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正确执行正当防卫制度,必须对正当防卫进行深入研究,对正当防卫的性质、条件、客体,必要限度等形成共识。只有正确理解认定了正当防卫,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并非终生享有的。它是为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辅助性而不独立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正当防卫只有正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达到刑法所规定正当防卫之目的。因此正当防卫成立之条件是制约和决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之规定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规定正当防卫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各种犯罪行为做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震慑犯罪分子、弘扬社会正气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对该行为概括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对同一行为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章就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正当防卫的内涵作经验性总结。  相似文献   

10.
浅谈非正当防卫蒋四清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这个规定为广大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法律根据。正当防卫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在广大人民群众同违...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规定正当防卫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各种犯罪行为做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震慑犯罪分子、弘扬社会正气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对该行为概括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对同一行为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章就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正当防卫的内涵作经验性总结。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分割,主要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权利悬殊。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贫困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是社会权贫困,最核心的是土地财产权贫困,最重要的是公共产品分享权贫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必须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的主体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创业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法律活动,其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也要求保障公民创业权的实现。在权利属性上,通过分析就业权、工作权和劳动权等与创业权相似的权利类型,可知其具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双重属性。在权利构成上,借鉴阿列克西的三要素权利构成理论,对创业权的主体、客体和义务对象等进行规范建构。在保障路径上,根据创业权的双重属性和义务对象,运用国家义务理论,理清保障其实现的国家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在实现形式上,制定《创业促进法》,以突破创业权保障在法律形式上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这就是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正当防卫行为是为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法制的建立,主要意义有三:一是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勇敢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和公民本身利益不受侵犯。二是这一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美德和团结精神,使广大群众树立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三是体现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要求。正当防卫行为对公民来说,既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对侵害他自己利益的行为而实行正当防卫是他本人的权利;对保护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而实行的正当防卫,既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我国宪法和刑法都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当防卫是公民的一项普遍性权利行为。我国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赋予公民防卫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救济措施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入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然而,正当防卫毕竟是通过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的方法来维护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暴拒暴,以恶御恶”的行为。因此,公民正当防卫权的行使必须遵守必要的限制,而不能无限制地滥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包括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而违背国家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初衷。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二十条的规…  相似文献   

18.
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对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适用的起因条件、限度条件界定不明确。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规定更欠周密性。这些都不利于正当防卫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当防卫是国家通过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作为国家公力救济重要补充形式的一种私力救济权.文章针对司法实践申出现的几个与正当防卫有关的特殊问题,如:对合法暴力能否进行正当防卫问题.对刑讯逼供能否进行正当防卫问题、先行躲避应否成为人身防卫的成立要件问题、相互斗殴中能否存在正当防卫问题、对男性间强制性肛交能否进行无限防卫问题、对某些家庭暴力能否进行无限防卫问题等,以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精神为依据,一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金玉 《江苏高教》2012,(1):71-73
高校自主权法律性质的确定,是制定相应的教育法律制度,规范高校自主权权利(力)主体的行为,保障高校自主权权利(力)主体的权益的前提.本文从高校自主权的理论基础,高校自主权实定法依据,高校自主权的权利(力)构成和确立高校自主权性质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为社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