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福龙 《课外阅读》2011,(5):134-134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以德治教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融入到育人的教育活动当中。但是,在现实教育当中,以德治教存在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是由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决定的。教育是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手段,在进行道德教化、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过程中,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把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实到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教的问题上来。“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将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教"是学习江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实施"以德治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和学生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教"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全面贯彻《纲要》精神 大力推进以德治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以德治国对于学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新世纪的治教方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觉性。(一)以德治教既是高校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由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校是培养人…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新世纪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最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因此,我们要站在高处,想在远处,看在大处,干在实处,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贯彻"以德治国"重大方略,推进"以德治教"工作,全面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  相似文献   

6.
最近,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级各类学校,更应该认真贯彻“以德治国”这一方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来达到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目的。依法治校是振兴教育的重要保证,以德治教则是振兴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将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校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得以全面贯彻实施。因为,德育规范为依法治校予以更完整的补充,依法治校又为德育规范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发展繁荣学校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一环,而学校道德文化建设面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新潮、外来与本土等三个方面的冲突。为解决知行不一、诚信失范和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新的道德气质的共同体,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应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世期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教育应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充分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坚持以德为本 ,以德治教 ,以德兴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最完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6年以来,翼城县教育局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中心,严格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要求,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创建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教——法制基础上西部民汉合校管理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发展客观地要求高校将“德教”的理念寓于学校管理中。“德教”具有三个特征:时代性、指导性、规范性。在民汉合校实施以“德”治教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故而应从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课程授课方式、管理学生应尊重学生个性等途径实践“德教”以完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1.
徐广宇 《成才之路》2021,(14):32-33
古代汉语课程是专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素养等诸多德育元素。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该课程的德育元素,通过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落实课程德育功能,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论校园文化与德育对象、德育目标的共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掘和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准确把握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德育对象相互适应、与德育目标趋于一致方能收到预期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德育对象,贯穿德育目标的要求,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较高的层次水平和较强的教育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对于山西民俗文化来说,其道德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落实“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必须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贯彻“德治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两方面入手,推进以德治校。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和教化作用,融德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和接班人。要实行以德治校,还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与优化道德环境的关系、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育人任务。构建“德美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学生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把关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学生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趣引思,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文学内涵,使学生在接受精神审美,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活跃思维,提升兴趣,使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7.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和形成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对良好家风的弘扬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弘扬。女性在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为此。女性要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8.
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境遇在于它放弃了古典德性论的道德谎言,降低道德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以规范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中国道德教育正面临着现代性这个问题,它同古典德性教育和西方现代性的道德教育都存在背离,正是由于这种背离或者说我们的道德教育还不够现代性,它才显出自己独有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公共领域建立起道德虚构,把针对少数人的德性教育推及到公民大众。  相似文献   

19.
孔子德治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还对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孔子德治思想的提出背景入手,从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为主但并不排斥必要的刑罚三方面进行剖析,深化对其理论理解,孔子德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我国深化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这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1.树立多维“道德”观;2.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德育课程体系;3.建立内涵丰富、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4.强调道德教育中个体的动态参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