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推进,广大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害,继而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以及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从法律、产权等制度的层面展开探讨,能够厘清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完善土地征收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以及建立完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是维护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保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农民转移就业、重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相关理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剖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维护好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镇化的硬件建设,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应该让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目前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散工,他们生存环境恶劣,缺少社会基本保障。建议政府关注散工这类群体,把散工就业纳入到政府的就业体系之中,引导他们充分就业,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议国家完善散工就业法律制度,把散工就业纳入到我国劳动法律调解范围之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正日益凸显,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流失速度加快,土地赔偿无法与失地农民诉求相匹配,失地农民身份转换,却得不到相应基本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规范滞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失地农民法律观念淡薄,司法救济渠道缺失,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农民难以表达合理诉求,部分领导干部的唯政绩观念,重GDP而轻民生。要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地位,严格政府责任,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公平分配征收土地补偿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新两化"已成为下一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其进程却面临诸多风险,其中易被忽视却又是最重要的风险是政府法律风险。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面临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不当的法律风险、重大决策中的法律风险、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风险和招商引资等民商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应当采取培育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建立政府法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政府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等措施,以保障和促进我国"新两化"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变革中求秩序,在秩序中求变革,这是一个法治社会达成良性社会变革的艺术。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在于通过新的法律和制度,把城乡一体化真正纳入一个新的法律制度环境中,以法律制度保障新型城镇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系统性的问题,土地二元化制度的变革及集体土地入市交易是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城镇化的法制瓶颈。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新在制度改革,在目前土地二元所有制的法律框架一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盘活现行法律资源,引入信托制度,创新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将城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避免新型城镇化"新瓶装旧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泡沫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加快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开始适时推动城镇化建设。由于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着举世无双的困难。其中最关键的是城镇化过程中新生居民的诸多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研究城镇化过程中新生居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不仅有利于切实保护新生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合理推进,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促进城乡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退出是指农村宅基地使用人根据自愿原则,将宅基地使用权退回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而丧失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行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宅基地退出存在违反自愿原则、补偿不合理以及退出配套权益保障不力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宅基地产权主体模糊、农民维权意识薄弱以及补偿法律依据缺失。因此,要保障宅基地退出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不仅应完善宅基地产权权能,而且应建构公平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不仅应保障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参与权,更要完善失宅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外嫁女"问题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通过对侵害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的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保护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相关立法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是我国法律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传统民法理论认为,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胎儿不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但是,这一理论会损害胎儿的合法权益。鉴于此,各国对胎儿权益进行了一定的保护。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事立法对胎儿权益的保护则显得比较滞后。在《民法典》制定之际,应对胎儿利益的保护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期完善立法,更好地维护胎儿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浅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就业、进城务工,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他们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在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功勋卓著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在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甚至是歧视性待遇。本文主要就其受侵害的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予以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部分失地农民一定程度上已沦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土地的丧失导致他们的基本权利的缺失,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保障这一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用刚性法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经济社会权利,不仅是对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承认并正视失地农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挖掘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刚性法律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和谐之重要任务。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不仅是严肃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是妇女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欠缺,有待从立法观念、具体保护和惩戒措施、法律救济途径及执法监督等方面予以完善,以促进男女平等和共同发展,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现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阶层,其劳动权益的实现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在论述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乃至缺失,再加上执法不严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现象日趋严重,文章从改革户籍制度、制定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来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立法、执法、守法等原因,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在全国许多农村遭受程度不同的侵犯,而且难以得到行政救济,更缺乏制度保障.当前应破除落后思想的束缚,建立有效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将男女平等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总数的70%以上。与城镇老年人相比,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歧视老年人,侵犯老年人人身、财产、住房和婚姻等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全社会应对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离婚妇女权益法律救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当代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依宪治国,并高度重视制宪、修宪和行宪,力求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政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