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知识产权诉讼中“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律法规的沿革中不断完善。虽有制度基础,但在司法实践中,仍易将其与“专家证人”“专家辅助人”等概念混淆,导致证据定性不清晰,同时未有明确适用规定造成运行机制不完善。据此,对中国裁判文书网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有专门知识的人”适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就健全知识产权案件中“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工作机制提出相应建议,以充分发挥“有专门知识的人”对维护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公正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诉讼活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专门性问题。为了适应庭审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新设了专家辅佐人制度。作为民事诉讼中新创设的制度———专家辅佐人制度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出技术至上、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误区,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和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意义尽责任的人,一个向善的、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很好专业训练的狗"。高校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4.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出技术至上、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误区,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和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意义尽责任的人,一个向善的、有爱心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很好专业训练的狗".高校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民事诉讼案件类型趋于多样化、专业化的现实。我国200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61条被认为是首次规定"专家辅助人"制度,2012年对于民事诉讼法的条文修改中第79条再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这一制度。文章对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与英美民诉中"专家证人"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借鉴英美法系这一制度的优良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外司法合作与交流的逐步深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有关专家辅助人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了中外有关国家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旨在从比较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朗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读中有"人",即朗读中要有"人"的发展目标,有"人"的个性表现,有"人"的内心体悟,有"人"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9.
司法鉴定意见作为民事诉讼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日渐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证明作用,但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有关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和认证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尽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司法鉴定意见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并新增了专家辅助人的内容,但是相关的制度设计依然尚不完备,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对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和认证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作为重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尽可能为司法实践排忧解惑。  相似文献   

10.
早早来到学校,迫不及待地寻找王豆豆和应天的影子,南遥思索着要如何验证昨晚过分清晰的梦境,却发现自己来得过早,哪有王豆豆和应天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这是自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以来,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修改。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涉及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条文,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予以明确规定。现围绕修正案主要集中讨论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肯定其保障人权和完善法治方面的重大进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探讨和寻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第一部分介绍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论述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二部分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围绕其与两个证据规定之间的关系论述非法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两种理论的对比以及非法证据在量刑程序中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法理基础、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与危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修正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单纯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正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存在的既有问题。借鉴西方法治国家的通行做法并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要想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正中真正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政精神,首先必须对我国有关宪法制度进行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相关修改案改变了原有的法定证据体系,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新的证据形式.电子数据的界定,应当回应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导致司法实践中的相关争议,并妥善区分界定“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新刑诉法修订前,刑事和解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已经有了相当范围的适用.刑事和解程序在新刑诉法中的明确规定以及对其在新刑诉法实施前后的适用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给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推动非监禁刑、行刑社会化等轻刑措施的实施,以图我国社会更加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刑事程序异化是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遵循和依据的程序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与程序自身相背离,变成外在的与程序自身相异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法律解释对法定诉讼制度的异化、公安司法机关抛弃法律自创“制度”或做法等。刑事程序异化产生的主要缘由是诉讼权力的异化、程序文化的匮乏以及法律规定本身不合理。为消解刑事程序异化,根据司法实践需要监督与制约诉讼权力,弘扬程序公正的程序文化,适时修改刑事诉讼法典,消除法定程序的不合理之处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无罪推定原则是各国公认的一项国际司法准则。文章从产生、发展过程探索分析了“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和实质内容 ,并对我国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提出一些看法 ,特别是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与无罪推定原则相矛盾的内容。认为我国要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必须赋予被告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从立法上得到根本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本身的法律属性尚处于欠缺状态,其原因是刑事诉讼法缺乏整体结构的自洽性认知。义务性刑事诉讼规则在结构上可以视为由刑事诉讼行为模式和违反的程序性后果两个相互联结的部分组成,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违法行为是不符合刑事诉讼行为模式的行为。刑事诉讼法具有实体真实、程序法定和法律和谐三项目的,它们是具体选择程序性后果应对程序性违法应当考虑的方向。刑事诉讼行为可以分成三组:实体形成行为、程序形成行为和裁判行为;职权行为和非职权行为;绝对无效行为和相对无效行为。参考以上三项目的和三组行为分类,分析义务性刑事诉讼规则、程序性违法行为和程序性后果的逻辑关系,构建框架图,还原刑事诉讼法应有的自治面貌。  相似文献   

18.
当前刑事诉讼法致命性问题之一是由于其缺乏可诉性,致使许多违反程序的行为难以真正得到解决。构建程序优先的刑事诉讼法,必须构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讼性机制。通过建立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程序违法行为得以制裁,另一方面则可以拓展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范围,进而使纠纷解决机制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强化其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刑事执行程序,建立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的一体化刑罚执行体系。以加强诉讼民主、强化公民合法权利保障、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调整和改革现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完善和统一刑事诉讼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立法的角度看 ,刑事诉讼法属于基本法 ,只能以法律为渊源。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也要求刑事诉讼法仅以法律为其渊源。法律实务情况表明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单一性可以克服多元化带来的弊端。因而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应该具有单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