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法学一般从矫正正义分配的视角解读契约法的经济功能,这只不过是契约法价值的外在表现和客观要求,并不是契约法的价值目标,契约法的价值目标是通过对造成不完全因素的矫正来鼓励和促进交易。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审视契约法的经济功能,将对法学中契约法的研究以及契约立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第一代不完全契约理论存在的三个问题:理论基础不坚实,过于依赖专用性投资,难以解释授权问题。具体地,本文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的争论。这些挑战导致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因素的引入,从而初步构建了以参照点效应为基础的第二代不完全契约理论。作者展望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GHM模型认为,不完全契约易导致敲竹杠问题,从而导致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不足问题。但是该模型是建立在很强的假设基础上的。通过对不完全契约的基础、声誉与敲竹杠行为、GHM模型的拓展、敲竹杠问题的治理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等前沿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下一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一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产生、发展入手,分析契约、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建立现代服务业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框架,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弥补不完全契约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专用性投资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债权人财务这一全新的理论命题,然后分析了债权人财务的边界和实质,籍此加强我国当代财务理论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厘清权力关系、廓清权力边界是管办评有效分离的核心要义。学者们已经关注到“权力边界的模糊、不清晰”所造成的“错位、越位、缺位”等教育治理困境,并从不同角度为厘清权力边界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从不完全契约理论出发进行权力厘定,发现管办评三方的确定性权力边界可以厘清,但剩余权力的边界却是无法廓清的;因剩余权力的存在而导致的边界模糊地带始终存在,且无法消除;只有通过剩余权力的规制才能有效突围因剩余权力边界模糊带来的治理困境。基于此提出了“规制剩余权力与厘清确定性权力边界”并重的观点,以及两手共同协力才能破解教育治理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声誉机制作为一项能为人们提供长期稳定预期的重要制度安排日益受到重视。同时,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强,匿名交易范围不断扩大,而交易的完成需要契约的支撑。由于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契约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自我实施,契约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手段——基于声誉的私人执行机制以及基于法律的第三方公开执行机制。另外,两种契约实施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执行方式依赖于当事人对声誉的重视程度,而声誉执行方式又要求法律具有较强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与高校出现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契约不完全的委托代理制度催生了高校的行政化问题。高校去行政化必须发挥制度诱致性变迁的作用,以契约和市场精神改造政府与高校及高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0.
信用来自于契约执行本身,是对于缔约方过去执行契约状况和能力的记录,而契约的执行依赖于缔约方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因而信息是信用关系存在的不可忽视的条件。本文考察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的执行与信用关系的几种模型,初步探究了信用关系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面板估计和工具变量方法估计出口国内增加值、进口、全要素生产率、行业不完全契约程度和制度环境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总体上显著促进就业,高技术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对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其他非高新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降低就业。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的负面效应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大致相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影响为负值。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创造的影响为负值,对就业破坏的影响为正值,对总体就业配置率的影响为负值,制度环境优化也是就业决定因素之一。低技术行业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12.
已有大量文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或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进行计算及增长率分解,却未达成共识。基于DEA方法对MalmquistTFP指数进行测算和两层分解的最新进展,对中国1996-2007年的各细分工业行业生产率变动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近12年来,中国各细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6.7%,并主要得益于技术前沿的快速进步(11%),但受阻于各行业规模效率下降明显(年均-3.5%),同时纯技术效率年均变动不大(-0.2%)。对行业截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机械电子类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较快,而纺织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和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变动低于全行业均值,属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国际服务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服务业已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研究表明:1991~2005年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15年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4%,技术进步增长为3.2%,技术效率增长为-2.7%;同时中、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空间上的明显差异,而且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时中、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面板数据模型估算了1990—2004年间长三角16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表明:(1)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大体上经历了高速增长、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和次高速度增长三个阶段;(2)上海市的技术。效率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3)苏州的技术效率最高;(4)1999—2004年期间,江苏各市技术效率大体上明显高于浙江各市。为有效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一方面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缓和经济波动,另一方面要吸引外资的同时提升国内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5.
运用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的1995—2012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 TFP指数,考察了各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5—2002年,主要是技术效率推动了海西经济区各个城市全要素的增长;第二阶段2003—2012年,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了海西经济区各个城市全要素的增长。整体上看,海西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已达到效率前沿,但从Tobit回归模型的结果来看,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进口、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海西经济区产业科技水平较低,整体经济还未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0-2019年能源上市企业数据为例,在构建企业绿色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行为演化归纳凝练了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类型,分析了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调节;相较于约束型行为模式,积极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7.
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体系中的两大目标。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该差修正模型对1952—2006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线性负相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单位GDP能耗。同时也显示:工业化会严重破坏两者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引起单位GDP能耗的迅速上升,这可以解释1952—1977年间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和2002年以后单位GDP能耗的再度上扬。单位GDP能耗、全要素生产率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的这种实证关系,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构建出制造业各行业RD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业科技活动情况相关数据,对我国制造业29个具体行业RD投入绩效水平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1998~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FS)、纯技术效率(PTE)的变化、规模效率(SE)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TFP)呈现遥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TE)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