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大革命时期的领导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教学中仍然是一个值得说明白的问题。我认为,要全面地认识大革命的领导权,就应当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一)认识大革命的领导权与整个时代的关系认识大革命的领导权,应以这一时期所处的时代特征为依据。长期以来,多数坚持大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观点,但对当时所处的时代强调不够;少数认为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观点,则根本脱离了这个时代。中国大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内发生的。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列宁的号召下: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无产阶级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中国革命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这是因为:从中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上,“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已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时中国工人阶级已经实现由自在的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最近有些同志提出了异议,认为当时无产阶级对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不足,力量不大,组织上没有掌握住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因而,只起了部分的领导作用,实际上没有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我则以为,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亦即大革命胜利发展的时期,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基本上实现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而后期,则因犯了放弃领导权的错误,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但总的来说,第一次大革命运动从其组织、发动、胜利到逐步失败,都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作用。因此,认为无产阶级发动和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运动这样一个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而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党在四大以前对民主革命领导权认识的评价,乃是研究第一次大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同志断言:在党的四大以前,“此时我们党认为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是参加者和赞助者”。直到四大,“我们党才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邓演达在第三党时期未能和中共联手合作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复杂原因,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未能认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领导权全面转移的必然性;他观察问题的主观片面性导致对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误解;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指导和中共领导机关的政策失误,使双方的矛盾激化到对抗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但并不意味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革命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的历史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总体上已转变为反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终结.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由此而发动的"大革命"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对国共两党的重塑和关系变迁,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得出了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使中共失去了争夺领导权的实体正义性(即不可能出现中共有领导权这个结果),党内合作的方式则使中共失去了争夺领导权的程序正义性(即中共争夺领导权没有合理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论大革命时期的领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领导者。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在幼年时期、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实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证了共产党当时并没有取得真正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权构成要素的生发点,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研究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逻辑起点。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判定起点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并逐渐融聚起思想要素、组织要素和同盟要素,在此基础上承担起革命领导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要面临的问题。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充分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就要从思想自觉、组织自觉和政治自觉角度深入揭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历史演进,自觉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一再阻止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独立领导的军事力量,使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当蒋介石、汪精卫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共产国际仍然下令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这就使大革命的失败成为不可避免。过去一些历史教科书在总结大革命失败原因时认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自动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以致在反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革命的惨重失败。  相似文献   

11.
何谓无产阶级领导权?简言之,即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具体讲(这里特指),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方能成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究竟是谁最早提出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观点?史学界众说纷云.有的讲是中共“四大”上正式提出的;有的则认为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还有的说是邓中夏提出的等等.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若干重要历史资料,对中国大革命历史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认为,国共“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存在“最好形式”问题;改组后的国民党,尽管其基层组织有较强的革命性,但权力为少数上层领袖人物所控制,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领导权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时有反复,从未争取到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著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合作形式,对大革命的作用如何,它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本文认为党内合作形式在大革命的中后期,并没有延续中前期积极的一面,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它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夺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曾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并且力图在实践中贯彻,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的错误,使已经获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付诸东流,结果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运动更科学的称谓应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是指首次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共同掀起的国民革命斗争,即1924—1927年的革命。这次革命运动在1927年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形成高潮时,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关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亲历过首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全过程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其主要教训是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他指出:“在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党领导机关的投降主义分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毛泽东大革命时期的领导权思想,在全党同期的领导权思想中,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深层性和成熟性,并对这两个特点作了详细论述.进而,针对近些年来个别学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估计偏低的说法,强调毛泽东关于工业无产阶级“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的论断,是他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统一的典型,并着力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领导权变理论主要探讨各种环境因素怎样影响领导者素质和行为与领导成效的关系,认为有效的领导要随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和形势随机应变[1],不同的情景下需要不同的素质和行为,才能达到有效的领导。在领导情景因素中组织文化对领导成效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强调,本文就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组织文化的理论研究现状;组织文化对领导权变理论中领导成效的重要性分析;组织文化由官僚式组织文化向变革式组织文化转变的趋势研究三方面作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20.
高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27-29,114
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陈独秀在大革命前和大革命中的革命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从开始的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开始的不同意与国民党合作到同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从坚持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到选择党内合作。贯穿其中的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权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