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青 《现代教学》2006,(12):18-19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教师在执教生涯中都曾遭遇过。处理“突发事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集中表现。本节课出现的“突发事件”,白伟雄老师的做法值得肯定。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福强 《教师博览》2022,(29):54-56
<正>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叛逆心理。他们似乎是成心与老师作对,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站起来,他偏坐着不动。他们一旦在课堂上顶撞起来,常弄得老师左右为难。课堂以外,他们也是喜欢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十分头疼,又不准体罚,不准停课,你批评教育他,搞不好还要弄出离家出走、寻死觅活之类的事情。这可怎么办?这类“双差生”,成了许多教师心中“解不开的疙瘩”。其实,除了“问题学生”会出现叛逆现象以外,相当多的中小学生,都会有一时的或短期的叛逆表现。  相似文献   

4.
滑轮组的设计问题,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障碍,教师们可谓费尽了心机,介绍此类题目解法的章也多次出现于各类刊物,《中学物理》2003年第11期就曾刊登过王国飞老师的《浅谈滑轮组的设计》。在这篇章里,王老师采用了求“股数”、定“个数”、找“起点”、画“绕线”这四个步骤来完成滑轮组装配图。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当前这类题的主流解法。  相似文献   

5.
黄曾 《四川教育》2001,(4):19-19
学生可以当同学的“老师”,也可以当老师的“老师”,课堂教学中不妨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当当“老师”,让学生过把“教师瘾”。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幕后组织者,教师事先给学生指定主讲哪一节课的内容,并给主讲的同学提供相应的备课参考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讲到哪些重难点问题等。总之,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思考有准备地上讲台当“老师”。 让学生过把“教师瘾”,首先,对于听课学生来说,由于是自己的同学当“老师”给他们讲课,这样相对于教师的权威讲课来说,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他们感到较有…  相似文献   

6.
叶良 《教育艺术》2006,(9):71-72
最近,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个别学生对老师实施过激行为,更有甚者对老师大打出手,酿成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个别学生之所以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过激行为,究其责任主要在学生,但认真分析起来,教师也有教育“操作”不当之处。首先,教师缺乏对问题的预见性。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这类学生,看到他咬牙切齿、气喘吁吁的神情,就知道该生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事态的发展与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送”的由头:在去年的《语文报》上,我们刊登了一份《语文世界·红A版》“快乐大赠送”的启事。内容很简单:只要老师们提供一个“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我们将会赠送老师们半年的《语文世界·红A版》。启事登出之后,老师们将信将疑———真的有这么好的事?但近千名老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来了“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也由学校开了证明寄来。我们为这些老师们寄出了我们的《语文世界·红A版》,并在寄了三期以后,又给老师们寄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愿意和他们真诚交友的愿望,并诚恳地向他们征求办…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就“为什么要学数学”这个问题到一些中学进行过调查.在南京市营养学校,同学们围着我七嘴八舌: “老师,我们以后都是站白案、掌红锅的,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胡长龄是江苏特一级厨师,他也没学过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10.
本专题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当教师布置这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只好实话实说:“老师没去过,但很想去。”看到这个学生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去呀?”这下他来劲了,“谁不想去呀?”他得到了全班学生的附和。  相似文献   

11.
赵绪昌 《考试》2011,(9):35-36
函数、导数和不等式,在高考中占了不少比例,各种难度的试题都有,是复习的重中之重。遇到多变量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时,试试赵绪昌老师文中的“主元法”;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陈星春老师教你怎么做这类题;王勇老师介绍的不仅是一种特殊不等式,而且是解不等式问题时寻找思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肖华 《教育文汇》2005,(7):39-40
某小学,上课预备铃响过,一位语文教师匆忙走上讲台。他习惯性地扫视一圈.略一低头,发现讲台上有一只黑漆漆的瓶子;再一看,原来里面挤着一个个小蝌蚪。我想不少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棘手事,而处理方式不一。那么,这位老师该会有什么“招”呢?请看这位老师在一篇“教育叙事”中所记——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向教师推荐过一个“借分”的故事,是说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卖力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语文老师是一位非常高明的教师,她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  相似文献   

14.
好绿的一片叶———记寻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承训红斌寻乌县教师进修学校刘承训校长是一片好绿、好翠的树叶。刘承训同志1969年毕业于江西省委党校理论部本科班,本是块“当官”的料,但他却做了教师。他坚信,教书同样可以成就大事业。从大学出来,他当老师、教研...  相似文献   

15.
层层二分和宾语庄文中教师今天谈谈老师们来信中提出的问题,问题不少呐。文中好的。教师山东省孟宪法老师提出析句问题,他主张应按如下步骤分析句子:“第一步给语句划分主语和谓语,第二步划出谓语中的宾语,第三步着重分析标示出语句的主、谓、宾的中心语,第四步一次...  相似文献   

16.
“红,是什么样子的?”一位盲童问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人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盲童兴奋极了:“我知道啦,红是烫的,是发光的,是流动的!”一位盲童,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红”。他对“红”的感悟是那么真切,那么形象,那么丰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位盲童的母亲,可能是出于无奈,才不得已从多方面、多角度“旁敲侧击”,启发孩子去理解、感悟“红”;而孩子却从这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许多年前听说的一件事。 一个女生在单元考试时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之后,她偷偷添上这一点,来找老师要分。老师虽然已从后加的这一点的墨迹中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那个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补分之后,老师在那个小数点上画了一个红圈。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以至若干年之后,还难以忘怀。 我猜,这位老师当时之所以采用“点到为止”的处理方法,一来可能因为这孩子是“初犯”,二来也许是因为教师觉得运用这种含蓄的责备方式已经足够,他不忍心且认为没有必要再伤孩子的面子。 我想…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宝宝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从文中可知道宝宝平时很听话,从来不打入,遇到别人打他,也只能采取哭或告状的方法,显得软弱可欺,甚至有些可怜。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告状,借助老师的威信,一次两次还可以,倘若老师当时不在,那又怎么办呢?我认为宝宝爸爸教的“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方法最有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很善于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冉求退缩不前,他就鼓励其勇进的一面;仲由好强争胜,他就培养其谦退的一面。像文中宝宝这类孩子,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温顺、乖巧,甚至有些懦弱,所以完全可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  相似文献   

19.
0.“非n1+N”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偏正短语形式。下面先举一些有关的例句(文中的按语和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再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这种短语形式进行讨论。0.01亲爱的朋友!北京的李燕杰你一定很熟悉吧?可是,你听说过“江苏的李燕杰”吗?他就是全国首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永田。0.02李老师把手一摆:“哪里,哪里!我怎么能与李燕杰相提并论呢?只不过他姓李,我也姓李,他是教师,我也是教师罢了。人们都愿意这样称呼,就如同把咱们苏州称作‘中国的威尼…  相似文献   

20.
两 请看一则趣事:韩国留学生朴君卫生间的水管裂了,他去找后勤科修理.科长说:“行,过两天就叫人去修?”三天过去了,没见人来修。他又找到科长,科长还是那样说:“行,过两天吧.”可又过了三天,还是没有动静。他纳闷了,问教汉语的老师“两天到底是多少天”.老师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过两天再给你答复吧”朴君顿时目瞪口呆。半个月后,水管终于修好了。月底.朴君没去交水费。科长上门催收,他狡黠地笑了笑,说:“科长,过两天吧。”朴君终于明白了“过两天”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