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战士到记者 我的新闻梦想是从军营开始的. 1992年12月,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带着文学梦和将军梦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成为海军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 新兵连第一次参加实弹射击,我连夜写了一篇散记<打靶的日子>,居然上了地方党报副刊的头条.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黄梅县委写作小组成立半年来,为黄梅县报写了七十多篇文章.这半年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们总要抽出时间来写作.这个写作小组由县委书记处书记领导,吸收县委委员、有关部门的负责干部参加,共十七人.县委写作小组成员发表的文章,用了一个共同的笔名——"王白石".县委写作小组的文章为解决当前思想问题服务.今年夏收的时候,好些地方没有实现生产规划,干部对规划的实现一度有松劲泄气的情绪.县委第一书记白林同志就把自己在高桥乡作出的"补规划"的经验,写了一篇"夏收差一尺,秋收补一丈"的文章,表扬了高桥乡"抓住规划死不放"的顽强精神.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3.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4.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6.
我涉足新闻报道工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8年来,先后有300余篇稿件被《解放军报》、《军事记者》、《前卫报》等报刊刊用,并有8篇在总部举行的各种评比中获奖,4篇入选《中国当代国防文库》。长期的写作实践使我养成了爱学习、勤思考的习惯,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要想在写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7.
粗读这篇报道,感到报道似乎并没有刻意写一两个中心事件,而更像是一篇散记。正是这种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相当功力的散记笔法,使作者的写作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笔法娴熟的作者将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糅合在一起,将残酷的战争、作者的心态和南联盟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形象可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亲历战争一般。战争状态下作者心态的真实流露。如果不是散记这种灵活的写作方式,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很难写进报道的。散记给了作者充分的写作空间,文中真实再现了她本人应付战争作出的努力,再现了她在亲历战争中的逐渐适应…  相似文献   

8.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六月上旬,我们机关成立了红专学校,提出了每人每月写两篇文章的任务,接着七月份又开展了写作运动月,形势逼人,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练习写作.经过六十一天的苦战,总共写出了九篇二千字以上的论文,学习心得和经验总结,超额完成了任务.其中有四篇在"跃进"、"学习通讯"、"江西日报"和"农村建设"上发表了,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对于这点小小的成绩,我非常珍惜,把它当做继续前进的动力.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仅仅有初中未罼业的文化程度,虽然经过六年多的革命锻炼,理论水平还是很低,实际工作经验又少,叫我写一篇文章,确实比什么都难.在写每篇文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的第一场雪,于1月7日深夜毫无预警地来了,甚至于很多人都没能留意。而刚刚翻篇的2011对于我这个从业十年的"小报"记者来说,却记忆如此深刻,尤其是3月份全国两会上一不小心成了"提问姐",让我离"小报大记者"的目标更走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元代的著名作家乔梦符,曾对文章写作提出过:"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其实,一篇精彩的消息同样如此.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记者,不妨来个推陈出新,别具一格,精笔细墨绘“凤头”  相似文献   

13.
许芳 《新闻爱好者》2011,(16):104-105
特稿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一篇优秀的特稿需要同时具备客观性、文学性和创造性。客观真实性要求记者在特稿的写作中严格遵守新闻的基本准则,坚持零度写作;文学性与创造性要求记者以语言的自由与风格的独特充分发挥零度写作的巨大内力。与此同时,肩负着媒体社会责任与使命的特稿又要求记者在写作中合理地超越零度写作,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在对零度写作基本原则的遵循与超越中,特稿记者需要审慎地做到既"在场"又"不在场"。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护士,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喜欢写写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闯入新闻写作天地,从此再也放不下手,笔耕不辍。不到半年,我在《解放军报》、《中国军工报》、《解放军生活》等报刊发表稿件近20篇。回想半年来的写稿经历,对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团站领导教育我必须时刻牢记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订阅报刊杂志的时节.我再次豪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士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理论和前沿信息,使我在新闻实践中有了努力的标抽向. 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十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 论和前沿信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段向理老师离我而去已经两年了。至今想起他,我仍要潸然泪下。1986年初春,我慕名到淮阳县鲁台镇通讯组找段向理老师。自此他对我在写稿上帮助很大。他规定我每周至少写三篇稿件,且每篇他都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学习写作不可能立杆见影。有一段时间,我一连投了数篇稿件没被采用,灰心丧气半个月没交习作。一天,段老师竟然找我来了。语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8.
将故乡放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尽管故乡远离新闻热点,但也是新闻热点的一个标本。春节前后,不少媒体都会推出"记者还乡"栏目,刊发记者返乡之旅的"新闻发现"。从业十年,我写过不少"记者还乡"稿件,有关于购票难的,有关于村民致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2012年在《新京报》刊发的"记者还乡"稿件。最终呈现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2012年1月30日发表的《故乡的"移民村"》,是我利用春节回家探亲的时间写的;一篇是2012年2月10日发表的《期盼故乡向高处跋涉》,是我对学者熊培云的深度访谈,主要围绕《新京报》刊发的近四十篇"记者还乡"稿件而谈。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自1986年元月起当上记者,但早在80年代伊始就业余爱好新闻写作,终因一篇采写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的<中国,我们孙家的根>,获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赞赏,从而被招聘当上珠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相似文献   

20.
采访和写作     
记者的写作现在我们来谈谈记者的写作问题。采访和写作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准备,写作是采访的表现。没有一个记者不经过采访能够写出新闻报道,同样,就是最好的采访如果记者没有把它写成报道,也不能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正因为这个原故,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那一切问题——记者修养问题、采访问题等等,就可以说解决了写作问题的大半。但是写作问题毕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就这些特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谈的既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更不一定正确。记者能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观点、材料和表现能力。有了正确的观点、丰富的材料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并用熟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