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雷雨》的基本情节相关的主线,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把它抓准了,才能顺着路子清楚地分析剧本的结构艺术,更好地把握它的思想内容,但对这一问题历来就有分岐,特别是84年以来的一些教学大纲,或对此避而不谈,对周洋和繁漪、四凤的隐情纠葛是剧本主线这一明显正确的观点缺少应有的肯定.或认为侍萍和周仆园三十年的怨恨是主线这就不利于下面搞好教学.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辩.对这一问题,人们已有不少论述,本文打算在他们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剧本各幕剧的大概分析,论定与主线相关的基本情节.然后从主线对情节的生发带动上,主线与各线的关系上,对《雷雨》的主线作进一步的论证,以使这一问题更加明确.一、与主线相关的基本情节.《雷雨》有没有基本情节(中心事件)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作品的中心事件是侍萍的悲惨遭遇.有的认为难的确定中心事件.笔者认为:有,这就是周萍与繁漪,四凤两对隐情的败露过程.这里,作者用了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惟一的一个戏剧单元 ,四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 ,各篇风格特色独具 ,特别是《雷雨》和《茶馆》这两篇中国现代戏剧更是具有代表性。小说分为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 ,我把“通俗”和“严肃”这两个词分别套用在《雷雨》和《茶馆》这两篇戏剧上 ,把《雷雨》看成是“通俗戏剧”的典范之作 ,把《茶馆》看成是“严肃戏剧”的奇葩。分析如下 :一、两剧的情节一张一弛《雷雨》剧情激烈、完整 ,高潮迭起 ,戏剧性极强 ,全剧场面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剧情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贯穿 ,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同蛛网 ,六人之中…  相似文献   

5.
尽管曹禺同志在《〈日出〉跋》里认为,“《雷雨》技巧上,我用的过份.”然而,《雷雨》的艺术技巧,在今天来说,仍然是足资人们细细品味与学习的.本文想就该剧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的互相“发现”谈点浅见.所谓“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其中又有两种情况:“有时只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个人物‘发现’如前者已识破后者;有时双方互相‘发现’”(注).这两种情况在《雷雨》第二幕中都  相似文献   

6.
"悲剧的戏剧,悲剧的人生"代表这一悲剧特色的无疑是《雷雨》这部作品.《雷雨》带着它的悲剧色彩走向了世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戏份儿多少,都能够表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性格复杂而形  相似文献   

7.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雷雨》的抛物线结构戚广振曹禹的《雷雨》全剧共四幕,课文节选部分是其中的第二幕,这也是全剧的高潮.要第二幕第一场戏中.写的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富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两人的对话时紧时松,时进时退,构成一个又一个悬念.促成戏剧情节的起伏跌宕,扣人心...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情节在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推动:一是角色激情直接推动,二是由角色对激情的反抗所推动,三是由作者设置的巧合和遵循的规则所推动。三重力量互相拉扯,推动情节,造就三重雷雨,即自然的、个人的、社会的三重雷雨意象的叠加。曹禺想借此剧展现一种远超戏剧的宇宙图景,但又觉得此剧“太像戏了”。这正是剧作家对第三个推动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雷雨》人物形象研读缺少复杂性分析。《雷雨》是复杂性作品,复杂性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方法论。《雷雨》中人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体现在人物冲突、关系、性格与功能。《雷雨》人物形象的研读,需要立足作品与人物的复杂性,并运用复杂性思维与复杂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雷雨》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为观众所喜爱,为研究者所关注。作品中说不清、摸不透的丰富内涵,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节,使得我们有了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鲁贵,是《雷雨》中的一个人物。每每提到他,大家都会联想到他猥琐粗鄙的形象。然而,在那个时代,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有多少无奈能向他人倾诉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雷雨》和《日出》这两部作品有如下一些相同点: 其一,《雷雨》和《日出》的题材都是来自作家极为熟悉的生活。其二,《雷雨》和《日出》都是作家激情和深思交合、融汇、凝聚的结晶。其三,《雷雨》和《日出》都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艺术典型。其四,《雷雨》和《日出》的戏剧冲突都非常尖锐,紧张,有撕肝裂肺的力量。其五,《雷雨》和《日出》的语言,都有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思和在《细读<雷雨>》一文中说:"《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了,而正是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这里的"说不清"正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意,但这一句"说不清"所指向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式的阅读快感,同样可以作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上乘的有效参照。刘  相似文献   

15.
作家与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意识整体,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属于个人隐私性的内在精神联系。曹禺《雷雨》的背景材料,可能来自他熟悉的家庭,还有他自己的家庭。从曹氏父子来看《雷雨》中的周氏父子,我们更能体会周氏父子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关系,深刻揭示充斥着一群萎缩灵魂的封建家庭罪恶本质。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为动人的戏,教学要指导学生"观戏";作为优秀文本,教学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下简称"解文")."韩军《雷雨》课"(下简称"韩课")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韩课"较为恰当地处理了戏剧教学"观戏"和"解文"的关系,其课堂所蕴藏的"观戏与解文"相统一的教学形态是值得借鉴、学习和思索的.  相似文献   

17.
曹禺(1910~1996年),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王昭君》等。1934年发表的话剧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这一全新的文体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所谓戏剧结构是指剧作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对剧中人物、环境、情节等的布局安排。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戏剧单元中的《雷雨》和《茶馆》分别节选自同名话剧第二幕。这两幕戏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的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雷雨》的戏在一个夏日午后的周公馆里展开,《茶馆》的戏则在一个夏日上午的裕泰茶馆内进行。但是这两幕戏在戏剧结构上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雷雨》的戏剧结构是纵剖面式的。剧作家采用回  相似文献   

19.
曹禺在《雷雨序》中曾这样提及自己的创作:“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可见,他的写作不是先有主题再描写人物敷衍故事,而是先有与某种情绪冲动相伴而来的人物、情节,再构思结构、形成主题。这样,情绪、人物和情节作为作品中以激情和直觉方式最先出现的因素,就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事物的本能情感判断。而反复出现的类型人物和相似情节,一方面表明了作家人生探索的侧重点和路向,另一方面更是其深层心…  相似文献   

20.
《群鬼》和《雷雨》分别是易卜生和曹禺两位伟大戏剧家的著名作品,在两篇作品都有关于家庭伦理混乱和意外灾难的描写。两个家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真相大白的同时,都发生了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的意外灾难。但是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试图分析《群鬼》中的火灾与《雷雨》中的雷雨的异同与这后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