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文言今译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把句子翻译得准确、通顺”。这是中学生学习浅易的文言文所必具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古汉语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很多语言上的差异往往成为中学生翻译古文的困难。学生的译句或多或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译文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有的译文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律,译文不通顺、不准确、词不达意,更不用说译文的连贯、得体。概括起来,学生在翻译中常出现的毛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 文言今译是件极重要的事。它有助于文言文教学,故学校教学和升学考试都免不了文言今译。它对普及古典文献、批判继承祖国古代文化遗产有极重要的作用,故古籍整理工作把文言今译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前些时候,读了儿本有今译的文言文选本,或涉及今译的文言文知识小册子,还有一些杂志上论及或牵涉到文言今译的文章。学过之后获益不小,受到很多启发。但是,阅读中也时时遇到自认为值得斟酌的译文,随手记了下来。现在想从中选择若干例子,就事论事,斟酌一番,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4.
古籍今译与文言语法林银生当前,作为整理古籍的一种成果,古籍今译之作已日渐其多。这对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今人的修养和素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盛事。翻译古文,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明训访”,二是“通文法”。明训估就是要弄懂句子中的每...  相似文献   

5.
〔问疑解难〕文言今译是说用现代汉语将文言句子或文段译成白话文。要求是准确、通顺,为此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哪些词可不择? 专门词语,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官制、朝代、帝号、国号、年号和度量衡单位等可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哪些词需换一个说法? 通假字应替换被通假的字,单音词用双音词来替换,由于古今词义的不同需用另一个词来替换,判断句要用“……是……”来替换。如“仓鹰击  相似文献   

6.
古诗文今译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古诗文今译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不但要求掌握词义,懂得句法,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文言今译学》,41万字,陈蒲清著,岳麓书社1999年4月出版。为了活跃学术空气,本刊特邀几位同志笔谈。王大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蒲清教授勤治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今汉语数十年,在音韵、文字、训诂、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知识及文学修养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而名词动用就是其中一种,包括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成为重点,主要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题的方式考查,而考查名词动用尤其突出。辨析名词动用大有必要,现以2006年高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词动用是指一个属于名词范畴的词(亦称原生名词)不经过任何形态变化便获得动词的句法特征,并衍生出相应的动作意义,成为一个新的动词的现象。名词动用在现代英语中非常普遍而且不断泛化,是英语构词法中颇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其语言表现简洁、直观、生动形象。本文拟对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类型及理解过程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名词转化为动词是现代英语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名词不加任何形式直接转化为动词,这种动词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名词直接转化为动词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名词、名动转用中的隐喻思维过程,并以名词、名词动用的具体实例探讨其隐喻特点和语义理据,分析其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指出这是一种以词义的隐喻派生为中心的、有效的词汇加工习得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名词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把宾语当做或看成什么 ,这是一种主观认识 ,并不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名词使宾语怎么样 ,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要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古汉语的这两种语法现象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言学家及古汉语著作往往张冠李戴 ,混淆不清 ,故有议论的必要。先请看下面几句话 :( 1 )人其人 ,火其书 ,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韩愈《原道》)( 2 )然则君何不相之 ?(《吕氏春秋·期贤》)( 3)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赵…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把宾语当做或看成什么,这是一种主观认识,并不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名词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要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古汉语的这两种语法现象,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言学家及古汉语著作往往张冠李戴,混淆不清.故有议论的必要。先请看下面几句话:  相似文献   

14.
文言今译作为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已存在近百年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上有很多翻译古文的书籍。可是对文言今译进行的理论研究却是远远落后于实践。近些年来,文言今译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增多,也有个别专著发表,可是这些研究大多要么是从古代汉语的角度阐释具体问题,要么就是借鉴外文翻译理论的成果来研究文言今译,而且大多很零散不能称之为系统理论。根据雅客布逊的说法,翻译有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语符翻译等,作为语内翻译的文言今译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本文在前人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用语内翻译的视野对文言今译进行基本理论的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的词性活用是比较复杂的,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依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上下文意思。就初中第一册的文言文而言,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兹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1、两个名词连用,从上下文意看,如果按并列、修饰、动补、主谓等四种关系讲不通,那么前边的名词就用作动词,后边的名词则充当其宾语。例如:“即书诗四句”(《伤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78):83-84
本文将英语中常见的名词动用现象加以归纳和分析,并对其语义特点加以研究。英语动词词汇中有一部分动词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词性转化促使句法功能加以变化,掌握名词动用得以实现的条件、方式及规律,对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讲,丰富其词汇表现力及表达力。  相似文献   

17.
古文今译——文言教学不能承受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言教学一直是困扰着师生的难题。老师不知怎么教,学生没有兴趣学。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标的实施。这一问题更是日见突出。为了找到言教学的症结所在,笔在本校高二随机选取了5个班级243名学生,作了一个“中学生言学习兴趣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百分比)。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19.
本从动宾关系角度,广泛运用历代古籍的语言材料,全面论述了古代汉语的为动用法,深入说明了其义界及其宾语的构成,阐释了其语法功能,比较了它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异同,探讨了其源流。  相似文献   

20.
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影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分析通常是从语法形式入手。但这种分析并非万能,所立规则与语言现象间也不无抵牾之处。以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即不含使动、意动、下简称“名词动用”)为例:规则“几名词相连,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则必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后跟代词则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出现介宾结构则活用为动词”。然而《孟子·万章下》“仓父母,牛羊父母,干戈朕,琴朕,朕”,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又薄从上雍”,均符合以上三条,却从无注家注为活用,大学古汉语课多以省略解之。规则又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