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知识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不少文章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不少诗歌都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通过诗歌去了解历史、印证历史,对于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诗歌,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突出三维目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
食指一直都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在熟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食指诗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对新时期以来诗歌的间接影响。食指前期诗歌的意象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连贯的态势,尤其是其“海洋”意象。他的“海洋”意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食指守望心灵和灵魂漂泊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磨难。这就使他在思想上进一步接近了人民,从而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他被誉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4.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自白话新诗以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论者不断发出“新诗将死”的论调,这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那个“永恒危机”:何为新诗?新诗何为?毫无疑问,这种危机感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遗产的强大压力,以及新诗文体自足性、表意策略(语言、形式与方法)和诗意精神(思想、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自我焦虑。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歌为例,审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诗人们对于“爱情”的思考,近而折射出那个颇具人文主义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那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却不一样。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歌词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  相似文献   

8.
尹珊娜 《陕西教育》2010,(11):59-59
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习尚、士人心态、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等都影响了李杜诗歌。从李杜诗歌在摄取现实,抒发感情、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的同与异以及产生同异的原因的分析中说明李杜诗歌都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特点,并且都达到了那个时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李杜诗歌都不愧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0.
提起“杂文”,就象提到通讯、报告文学乃至散文,诗歌、小说一样,在今天早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了.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别文体,杂文,亦已登上大学的讲坛,被写进“文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的高头讲章,特别是在各种大小报刊上,确是坐了一把精致而稳固的“交椅”,并且围有十分好看的“花边”.所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实际上,较之通讯、报告文学尤其是散文、小说、诗歌、戏曲来说,杂文其实并没有什么地位。在世人和报界以及学者名流们的心目中,杂文恰如寓言里的那个声名狼藉的“蝙蝠”,它既不入于新  相似文献   

11.
从济慈诗《希腊古瓮颂》看"沉默"的艺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济慈诗作《希腊古瓮颂》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相互打通,充分体现了“沉默”对诗的语言的原创性作用,因而也就表达了“沉默”中的“美”所必然造就的那个“真”的艺术现实。  相似文献   

12.
海子作为一个终生都矢志不渝追求终极理想的“诗歌天才”,不仅照亮了他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他的诗带来的震撼即使到了今天也始终不能被诗坛所忘怀。海子的诗虽然没有自觉的模仿存在主义,但从诗的表现和内在精神气质而言与存主义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庆历党议,那个士气高昂的特定时代,造就了苏舜钦豪放不羁的人格,赋予了他诗歌“奔放豪健”的风格。庆历新政失败后,士气低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转入了清峻幽冷。庆历党议是苏诗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诗璐 《辅导员》2009,(11):I0015-I0015
大表姐很喜欢读书,每天书不离身,世界名著、古今奇谈、散文诗歌,应有尽有。她读起书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透明的。我总是叫她“书虫表姐”。可她却不以为然,说:“多看几本书怎么就成书虫了?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就是那个饥饿的人,书就是我的食物。”瞧她,多会狡辩!  相似文献   

15.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和手法都值得推敲和学习。《芣苢》是诗经中的“叠词”之最,其简练的语言风格、“排比”的写作手法等,都值得深入研究。从诗歌的语言、意境、主题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歌谣性质、意境及其中折射出的民间生活,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领会“劳动光荣、笑对生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正>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其中,以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的散文,又与诗歌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意境、意理等角度出发,品读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感受其诗意与理趣特征。一、平凡意象的撷取这篇散文撷取的主要意象为“路”“小溪的水源”“鼠麹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麂子”,等等。这些意象构成了那个业已消逝了的山村的旧有的、鲜活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8.
诗人食指被誉为中国的“惠特曼”,其所创作的著名诗作《相信未来》,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矢志不渝的热爱和坚定信念,诗歌以“蜘蛛网”,“余烟”,“失望的灰烬”等意象开篇,仿佛叫读者回到那个贫穷而艰难的年代,而“相信未来”就像无言的呐喊,呼唤着人们内心深处永远不屈的信念,“相信未来”是那个迷茫而痛苦的年代的一束光芒,她以一股独特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语境中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琦  王列娟 《天中学刊》2004,19(6):70-72
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语境中,诗人、诗歌发生了显著的转化。诗人们更彻底地离开了种种形式上的流派,完全以个人的身份写诗。诗歌的立场、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语言策略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民间”、“消解”、“叙事性”,暂时在诗歌中凸显。  相似文献   

20.
我跟张立群是比较熟的,他是我的同门师兄,我们又都在诗歌圈“晃悠”,每年大约总能见上至少一两次,平日电话、网络的交流也不算少.然而,读他新近的著作《先锋的魅惑》,却让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张立群,那是一个热爱诗歌、三句话不离诗歌、作为诗歌评论家的张立群,而眼前这本书作者的张立群主要是做文学思潮研究、小说研究的,这不是一个人!然而,这的确就是同一个人,这几幅不同的面孔都只是学者张立群的某一侧面,将之综合地看才更接近其本来面目.我阅读立群兄的文章不能算少,但基本都是诗歌方面的,或许他其他方面的论文我也见到过不少,但都被无意识地忽略、过滤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