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发达教育实现小学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上海的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需要。“九五”之初,上海的小学开始步出入学高峰,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及上海“一流基础教育”工程的启动,为上海小学率先实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推进以“小班化教育”为标志的小学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课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小班化教育是在教育民主的思想指导下 ,由较少的学生 (2 0~ 2 5人 )组成班级 ,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教育民主观念的指导下 ,小班化教育既重视教师的教 ,又重视学生的学 ,重视师与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在我国 ,上海是最早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推广的地区。对上海而言 ,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育是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中的举措之一 ,也是上海要建设一流城市的社会发展之需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 …  相似文献   

3.
“小班化”一路走来:悄然改变着教育小班额、围坐式、环境布置、师生互动、个别化指导……正日益成为上海小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现场会上,长宁区率先宣布区域内所有公办小学已100%实施小班化教育,并同时承诺.到2007年.实现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育全覆盖。  相似文献   

4.
“小班化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2008年明确了以小班化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总结出:“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及“关注每一个”的“5+1”小班化教育模式。西岗区红岩小学将如何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工作。下面,笔者仅就“小班化教育”背景下促进体育课堂高效的做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和平区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后在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也是随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实行“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实行并普及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和密度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  相似文献   

6.
步入新世纪,上海教育又面临一个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上海教育在“九五”期间已构筑了一个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所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框架,搭建了新世纪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一、上海教育在“九五”期间取得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班化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趋势和探索的热点 ,是 2 1世纪初我国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省已正式将“加强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列入落实《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之中。为进一步探索小班化教育在我区的发展前景 ,为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可靠依据 ,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对大东区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从本区实际出发 ,借鉴上海等地相关研究的已有经验和成果 ,查阅资料 ,调查数据 ,科学有补充的运用小班配置的数量模型 ,进行…  相似文献   

8.
一种让孩子在课堂上可以自由活动和提问的全新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正崭露头角。专家认为 ,小班化是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是我国未来中小学教育的大趋势。小班化教育是指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 2 5人教师以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得到全面锻炼的教育方式。据了解 ,目前小班化教育已在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兴起。小班化开拓素质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庄庆松 《教育文汇》2003,(2):19-19,21
在一些中小学,五六十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的情景比较普遍,有的八十多名学生“济济一堂”也不鲜见。“前贴讲台后靠墙”就是对“大班化”的描述。而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更大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个别化的教育。从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看,也不宜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小礼堂”式的教室里上课。由此,“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在国外已推行多年,有的国家已经普及。我国从1997年起,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开始“小班化”试点实验工作。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小班化”教育在我国一时尚难以全面推行,但它终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期“世纪风”栏目有关“小班化”教育的一组文章,既有相关的理性思考和点面的改革经验,也有生动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同仁起些许启迪和参考之效。  相似文献   

10.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秋以来,上海市在部分小学中试行小班化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效果,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表明,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上海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学班学额数的减少或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深刻而有效地影响着广大教师和干部的思想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教材以及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改革。上海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人数正在逐年下降,上海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正在迅速发展,这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今年秋季起,本市黄浦、静安、虹口等区将大面积试行小学小班化教育。本期“专题研讨”栏目特发表一组有关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