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陶文汇编》是收集各种古陶文拓片,按照国别进行分类的专著,《古陶文汇编》9·106中的人名当释作"范";《陶文图录》5·28·2中的姓氏当释作"潘",《古玺汇编》1067中的人名当释作"不闻";《古玺汇编》0301中的第一个字当释作"■";《货系》1525中的字当释作"郅"。  相似文献   

2.
沈跃春 《科技文萃》2005,(10):96-99
虫儿该不该吃卷心菜 13世纪,在土耳其人纳塞阿丁的菜园里,园丁甲发现卷心菜上有害虫,他就去捉害虫.但园丁乙却说:"放了它们吧,虫儿也有吃菜的需要."于是,两个人争吵起来.这时,纳塞阿丁和他的妻子恰好走了过来."你们为什么争吵?"纳塞阿丁问.园丁甲说:"我说应当消灭这些害虫,因为它们吃掉了您的卷心菜".纳塞阿丁答道:"你说得对."园丁乙说:"我说应当放了它们,以满足它们的需要."纳塞阿丁又答道:"你说得也对."这时,纳塞阿丁的妻子困惑了:"他们俩不可能都对呀!"纳塞阿丁再次答道:"你说得还对."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追)((追))"、"(姊)"指王出行时的止舍或军队驻扎,"姊"还指先祖之牌位,后来这两个意义为"次"字所承担,"(追)((追))"和"(姊)"不能直接隶定作"次";前辈常把"(姊)"误释作"(姊)",其实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无论是字形、语音,还是用法,都有较大的差异;《汉语大字典》中误把"き"、"ぎ"、等甲骨文字形当作"次"字,其实这两个形体当为"次"字,后世作"涎".  相似文献   

4.
对里耶秦简8-95和8-361号简进行释读考证,认为"弢"应释作"弩"、"张"可读作"帐"、"司"可读作"笥"。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的点化,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碰撞和共鸣""纠错与创新"这三组关系. 点化从已知出发.我们不提倡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包括学习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握理解未知.  相似文献   

6.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7.
"年时"一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都释作"当年或那时".<汉语大词典>释为: "方言.去年."本文试从方言和文献相结合的角度证明"年时"即是"去年",且在唐代就出现,在宋代广泛运用,不能说是方言词.最后从词汇化的角度探讨了"年时"指"去年"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中的"田田",教材将其释作"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虽有《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作铺垫,但多少还是令人有些费解。在此,追本溯源,从探寻字的本义入手,对"田""陈"可以互通做了一些梳理,认为如果将"田田"先释作"陈陈",自然对教材的释义认识就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9.
前人对《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释作声音和美;二是释作雌雄相应和之声;三是认为"关关"系动词重叠连用,是君子利用"鸟媒"捕鸟的一种捕猎方式;四是以"关关"为"靠近连接""成双成对"之义,将"关关雎鸠"释作"双双紧挨着的雎鸠鸟"。对《诗经》相关辞例进行考察,并结合《周南·关雎》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观点或者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可信。"关关"应为摹声之词,具体地说,就是模拟雄性雎鸠求偶之鸣声。  相似文献   

10.
风诗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历代研究它的人最多,流传下来的专著也不少。前人用力之勤,钻研之深,望尘难及。但千虑一失,总是有的。随手札记,加以申述,积稿已经盈尺。学问的领域浩渺无边,我的这些意见,不过是以瓢酌海,因此把它叫做《读诗蠡测》。下面是从风诗札记中整理出的几条,用供同志们批判。 (一)释“采采”——谈诗中重叠字例不作动词《诗经》中用的重叠字很多,旧注把绝大多数都释作形容词或副词,几乎没有释作动词的。只有“采采”一词,有的释作动词,有的释作形容词。仔细推敲,释作动词都是错误的。诗中重叠字当作形容词用的,例证极  相似文献   

11.
单释字的本义是许慎《说文解字》的通例.然而在大徐本中有725例属例外.或释作五义,或释作四义.或释作三义、二义。本文详加分类考证有的是二义相同而并举,有的是把引申义一起列入,有的是把假借义与本义共存等等。产生这种变例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后人”“浅人”所增改;一是许氏说解时拿捏不准.只好诸说并存。  相似文献   

12.
对王力《古代汉语》中的《史记》选文注释进行研究,指出"行"应为"行伍"之义,与"将"连作"将行";"是自明扬"之"明"字,教材注释准确;"蒙灌氏姓"之"蒙",应释作"继承"。  相似文献   

13.
晁错是汉初文景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思想家、政论家。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社会内部所潜伏的种种矛盾,他及时大胆地提出了"守边备塞劝农务本"以及"削藩固国"的治国思想。晁错的治国思想对汉初政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诗文中常见疑问代词"孰"和介词、 动词或连词"与"连用。 "孰"和介词"与"连用表示跟谁的意 思。如: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 从子而归耳。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孰与处于此,跟谁待在这里?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 御,孰与处乎土中。 (班固《东都赋》) --孰与处乎土中,跟谁处在中心地区?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 音者,谁怜长叹人。 (王实甫《西厢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学和文献学两个层面论证了<老子·七十六章>中的"兵"字应该训释为"兵器".把"兵强则灭"中的"兵"作军事战争讲,其用意在于指明逞强好胜结怨太多,必招致灾难,此说取法外端,虽广为应验,但于义理难容.<老子>的用意并不是号召被压迫者联合起来以怨报怨,相反,<老子>的义理取法于内,立兵器为象,意在说明一相情愿的"固强、固泰"所达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福彬 《文教资料》2008,(9):128-130
学生写作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作文书中胡乱摘选一些塞在脑子里,考试时东拉西扯,缺乏灵性与才情.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出发,教学时仅仅满足"穿鞋戴帽式"的写作指导,学生作文类型化、模式化,喜欢矫情.本文在分析学生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浅议中学生写作教学中的"变".  相似文献   

17.
李芳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1):9-15,46
职业教育成为"三区三州"获得教育机会、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功能在于完成个体"智"与"志"的衔接,其社会功能在于促进固脱防返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从而使教育对象和相对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固脱防返能力.由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出发,应然状态的职业教育固脱防返"三维"政策框架包含"教育类型"衔接整合政策体系、"德技并修"育人政策体系、"服务社会"系统性政策体系.本文指出,进一步发挥"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固脱防返作用,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固脱防返人才培养立交桥;发挥政府主体责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参与机制,增强固脱防返劳动力聚集作用;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在国《"窈窕淑女"新解》认为,安大简《诗经》中的"要翟"应释作"细腰",传世文献中的"窈窕"当作"要翟"。杜泽逊将"要翟"与传世文献中音近义同的连绵词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仍应归于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从异文、构词与语境等角度,对该词的训释进行了考察,认为"要翟"应是"窈窕"的简帛异文;它原始的构词理据与"窈窕"基本一致;《关雎》的语境也要求将"要翟"视为连绵词。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20.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篇题木牍,应有十五个篇题。其中,大题两个,小题十三个。两个大题分别是"六□(形)"和"七势",十三个小题则对应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谓"行□"属于大题,应释作"六□(形)"才是。整理小组释作"行□",即小题"行军",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