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引起了社会的不和谐发展,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时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针对工业文明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弊端,始终强调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用生态标准去评判社会各方面建设的成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全社会都能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因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云南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和谐意识,也有一些作品直面现代性生态危机,深度批判了人与自然疏离对立的现代文明,并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透视出,云南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理想,以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云南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命和谐意识,也有一些作品直面现代性生态危机,深度批判了人与自然疏离对立的现代文明,并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透视出,云南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理想,以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傣族村寨中充盈着生机和绿意,这正是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傣族村寨的结构和布局、竹楼等方面可以探析其间蕴涵的生态文化,挖掘其生态智慧,总结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显著特征,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的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态,也是构建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以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时代下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德育”是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德育策略。生态德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人与家庭的和谐统一。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教活动,不自觉中接受爱的洗礼。实施“生态德育”应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追求发展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发展为线索,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生态批评,分析其体现的生态思想。即主要从自然对人的惩罚促使人类的觉醒,于是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且探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与自然的历史状况,现实矛盾以及当代困惑等方面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求人类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实现高度和谐。这是因为,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的实现、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采用、自由时间的增加和合理利用以及人们观念的改进都将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经验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基础上走出的创新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指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擘画、以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推动全球生态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两点:即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五个方面来理解和努力;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三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经济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生态经济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生态经济观教育包括这几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的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