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意自己的课堂,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最具潜质的教学就是以人性的满足为出发点的教学。兴趣是人性借以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本人以为课堂兴趣产生于教学双方对人性的体恤、关照、释放和连续满足的过程中。若将作为表现的兴趣与内在的人性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有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促成知识与人性在课堂中同步生成。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知识观与教学理念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后现代哲学基础上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化性、相对性、价值性、情境性。后现代知识观对以知识为栽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学改革应树立教学目标的人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性,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评价的理解性、发展性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课堂里,有一个从教学到教育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也是实施新课标,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归宿。其实,这一过程的飞跃,就是一个由赋予知识到赋予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黄沛 《都江学刊》2002,14(2):29-31
本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任务照搬到体育教学过程,较少考虑学生个体需要的弊病和成因;提出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身体,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育性和人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介绍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指出进化心理学人性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具有先天的人性;人性的基础是由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人性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性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分析了进化心理学人性观的意义:进化心理学对先天知识的来源、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为从实证角度研究人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时期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活动,进而指出建立在“主体人”人性假设哲学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改革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推进知识的流动与共享,知识创新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题。高校知识管理是对以往管理活动的超越和创新,在学校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策略以及分配方式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走向,形成了高校知识管理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美的法则,把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感情的善统一起来,从而满足学生美的心理需求,塑造学生美的人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顽强的意志、高雅的文化气质等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鲁洁 《教书育人》2005,(7):19-21
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利的基础,知识人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人要成为万物之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任何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必定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知识获得过程、方法,尤其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课堂传授灌输手段更为突出,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此下去,学生自然是人“物”化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篇介绍天体知识的说明,《卧看牵牛织女星》并没有排斥人性的张扬和感情的融人,而是让科学知识的介绍伴随着诗情哲理,做到了科学性、人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知识管理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个时期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活动,进而指出建立在“主体人”人性假设哲学基础之上的高校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改革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知识管理是对以往管理活动的超越和创新,在学校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策略以及分配方式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走向,形成了高校知识管理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及总体生长的过程。语文教育不只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语文更能促进生命健康、顺利地成长。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除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之外,更应注重人的发展,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注重完美人格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4.
从语课程的内在角度来看,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化下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人性则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课程的人性,是指语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根据语课程人性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策略实施语课程人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理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是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既学习、生成知识,又获得、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的心灵得到了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相似文献   

16.
改变气质:教育的工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也是科学时代人心的沦丧。知识在根本上是人心与人性本身,也是人心与人性的自我运用,不是外在于人心与人性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源智慧的外化,又回归到心的本源智慧。作为教育基本内容的知识,使人在人文世界的气质之性,皈依于天地之性,方是教育的最大工夫,亦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为精神特征极为明显、演变轨迹极为相似的两大结构体。其一为古典美育哲学,它与知识、理性、道德不分,美育潜在于智育和德育的精神结构中。审美教育哲学此时尚未找到它自己的运转轴心,而是紧紧围绕道德化或理性化的太阳运转;其二为现代美育哲学,它表现为对知识、理性、道德的超越性特征,与古典美育哲学利用知识、理性和道德所做的启蒙人性的工作相反,它针对的是近代社会以来,人在知识和道德对人的沉重异化和人性面临的分裂危机的现实基础上而引发的一场人性自我复归和整个上升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审美教育哲学才始获有了它的本体存在和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也是科学时代人心的沦丧。知识在根本上是人心与人性本身,也是人心与人性的自我运用,不是外在于人心与人性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源智慧的外化,又回归到心的本源智慧。作为教育基本内容的知识,使人在人文世界的气质之性,皈依于天地之性,方是教育的最大工夫,亦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教育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还给学生人性的课程。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简单地说,为师应该有“四到”。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之后.语界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教材中也相应选入科普章。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对本语言的研究,忘却语学科的人性,把语课上成了科学课。其结果,教师教得艰难、呆板,学生学得空洞、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