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变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笔”的含义从字面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 一股文字作品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也含有多变的意思。但是,它们都不如新闻作品这样的喜变和变得频繁,变得这样大跨度。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有两个姓“村上”的人家喻户晓;一个是作家,叫村上春树;另一个还是作家,他的名字叫村上龙。村上春树笔法细腻,以写情见长;而村上龙则迥然不同,他是以笔法老练、泼辣,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扬名日本文坛的。村上龙个性豪放不羁,他的经历颇有  相似文献   

3.
一.改正下列句子,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每道(?)的下面(每题2分共计20分): 1.每个同志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将“期望”改作“希望”、“想”或“愿意”均可) 2.他十分关心同志的痛痒,把群众的困难当  相似文献   

4.
“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这里的“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虚写是旁敲侧击,迂回包抄,是实写的必要补充,并与实写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一位跑国内新闻的记者路遇新华社外事组的一个熟人,问道:“最近总能在报上看到‘辛怀时’这个名字,重要活动都是他写,是不是你们组新来个‘头’?” 那位外事组的记者先是一愣,然后狡黠而不无得意地答曰:“可以这么说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辛怀时”这个名字——由“新华社”“新”谐“辛”。后两个字的声母和“外事”两个字的韵母组成的姓名,成了新华社对外部中央外事采编组记者共同的名字。它代表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它代表着骄傲和荣誉,也充满着艰辛和牺牲……  相似文献   

8.
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松田宏也离开成都时,四川省副省长刘海泉、救护松田宏也的四位彝族农民代表毛光荣专程从磨西赶到成都看望了他。” (《体育报》1982年 7月12日第1版) 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可知“四川省副省长刘海泉、救护松田宏也的四位彝族农民代表毛光荣”为主语,“专程从磨西赶到成都看望了他”为谓语部分。这样的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必  相似文献   

9.
写文章如果老是正面直写,那就成了直布口袋;使人一览无余。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善于运用转折的笔法。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运用转折艺术,可以使平常的事实变得富有情趣,增强导语的生动性,有助于使表述对象富有吸引力。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手法: 一、运用抑扬法,在褒贬中求变化。如《一方是国家需要高层次人才一方是博士研究生报名者少》一文的导语: “博士帽”曾一度被人们珍视为“金冕玉冠”,象征着一座难以  相似文献   

10.
“你要写新闻,你就一定得到新的生活里边去。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今天你不投身改革的激流,那也写不出改革的新闻来……”下面这篇文章,纪录了一年前——丁玲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陕西新闻界的许多同志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料到她会这样遽然离开我们。仅仅在一年前,她还答应过我们,“要再回陕西‘探亲’,因为陕西是我的‘娘家’,还要再来和陕西新闻界的同志谈心,因为这是作家、记者共同打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1.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2.
不怕写同类体裁,就怕写不出没人写过的东西——翻开他那本厚厚的剪报本,无论是小豆腐块的消息还是大块头的通讯,都洋溢着一种“乡”土味,那是他把笔伸入连队,视部队官兵的新人新事为裁“衣”料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一生写了许多好文章,当别人问他是怎样写出来的时,他说:“吾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为文。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的“三上”为文,对我们业余写作者来说至少有三点启发。 其一,写作要善于挤时间。写文章时间哪里来?欧阳修“三上”为文的做法,就是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特别是善于抓住那些别人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短”时间。鲁迅曾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成功之作并不都是用整块时间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而是利用生活中零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5.
他的视力仅有0.01.几近失明。写字不得不整张脸“趴”在稿纸上,可他却一笔一笔写出了长达28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终结一个时代的人——溥仪正传》,而且即将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40岁那年,他曾遭遇下岗,但他笔耕不辍,44岁时被《民政之声报》聘为记者……身高不足1.5米的他.绝对是个“小人物”,但他却做出了不少让人们刮目的大事。他的名字叫张骥良——  相似文献   

16.
引文要核实     
今年第2期所刊周宾同写的《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文中说:“‘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在修改。‘吟安一诗句,捻断数茎须.’是贾岛在修改。”均有误。“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修改文章的诗句,但一是个别文字有错,二是这两句并不是一首诗中的连续句。第一句应作“晚节渐于诗律细”,出自杜甫的《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诗中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爷爷名叫朱一夫。他跟人家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总是说:“撇未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夫。”我在小说里看到过“一夫当关”这句话,那是说守卫险要关卡的武士。可我爷爷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除了一支笔,什么武器也不会  相似文献   

18.
“快笔小新”冲击波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写作也不例外——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中华苏维埃成立的消息,同时宣告它本身的成立.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片云     
上小学时,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我的老师干脆以同音字代之,“苾雯”成了“必文”。只有一个人一直固执地使用那个复杂而生僻的符号。那就是我的父亲。正因为他的固执,我才在离开学校时恢复了我的名字。父亲为什么要给我取这样一个让人感到麻烦而且常常写错的名字呢!几年前,父亲来省城开会,闲聊时,我问及此事。父  相似文献   

20.
刘家福的名字在高店乡许多人都知道,这是因为他善于替群众说话。前些时候,农村干部下乡蹲点、检查工作,“白吃派饭”的现象不少,刘家福倾听群众呼声,写了《这样的派饭群众不欢迎》的读者来信,《人民日报》刊登后,不到半个月就解决了当地群众抱怨多时的问题。有关领导先后到他家听取意见,支持鼓励他写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