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霞 《新闻传播》2012,(4):242-244
新闻客观性是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但对于客观性的理解较多地只能体现客观性的一个面向。民主市场社会、美国的便士报、记者职业和职业标准的确立、对民主市场社会的怀疑思潮和政府管理、对抗文化等社会语境和新闻客观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新闻客观性所处的社会语境,才能使我们对新闻客观性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缤绩 《视听》2021,(2):159-160
技术时代下,网络表达渠道的扩展带来了话语的分散和碎片化,消解了原有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阶层下放,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亟须回归.本文从话语理论的三个维度探析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账号"央视新闻"的话语创新、权威回归以及对用户在认知、态度、行为层面上造成的影响,给其他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闻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新闻媒介实际上从事的是社会话语的生产活动,目的是完成社会意义的建构。“新闻生产的产品的内涵就是‘意义’,‘意义’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就构成了新闻产品的基本价值内涵。更进一步看,决定‘意义’的核心则涉及到社会的价值和权力构成。”因此,话语常常被视为一种权力,并对社会产生显在的作用。“话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行为形式,——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突发危机"成为社会重点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突发危机管理,建构良好的组织形象,这不仅是一个涉及"如何做"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语言语用问题。本文以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白宫发言视频为分析对象,基于陈新仁(2013)关于语用身份建构的理论探讨,分析危机语境下美国总统的身份建构情况,并具体阐释其语用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类型。  相似文献   

6.
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的信条是“一张报纸的良心和灵魂在于它的道德感、它的勇气、它的诚实、它的博爱、它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它的独立、它对公众福利事业的投入、它服务社会的热诚,这一切超越了知识、新闻、智慧的范畴”。这是他基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描述。然而,不管是在西方新闻自由论调中,还是在中国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框架内。假新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泛滥之势。假新闻不断冲击着社会诚信,不断挑战着民众的忍耐力,同时不断挑战着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底线。民众对真新闻的期盼和对假新闻的斥责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赵振宇教授提出的新闻与第一现场的概念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些概念修正后带给学科的影响如如何理解定义的定义、新闻的时态,以及第一现场三个层次的问题等,以及在这些概念修改之后,如何使新闻学科领域内的一些相关问题或概念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有逻辑性的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级省市电视台不断推出民生类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迅速发展壮大。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更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新闻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从18世纪到20世纪,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入手,结合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从新闻文本的结构分析、新闻话语生产的分析、新闻话语理解的分析等多个角度论证了阿氏的"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动物"、"意识形态是一个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不平衡话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选项和可能性.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发展成果,在融入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改善国际涉华舆论生态、有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之中,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一个人被定义为女人时(大量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女入是被定义出来的,这里不再赘述),她的幸福也被定义了。  相似文献   

12.
陈谦 《当代传播》2001,(2):15-18
一   在美国几位新闻学者合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开篇,表达了这样一种无奈:“一个多世纪以来,新闻编辑和教育家们一直毫无成效地试图给新闻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以供记者去衡量种种事实。实践证明,想找这样一个定义,简直同想在荒山里找到传说中荷兰人丢失的金矿一样。这两种追求可能永远是毫无成果的。”①“毫无成果”未免武断,但到目前为止,新闻定义庞杂繁多,观点多有出入,难以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倒是事实。在日常生活中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学术意义上变得并不简单。   据说世界各国关于新闻的定义有 170余种之多,在…  相似文献   

13.
人们面对的新闻符号世界、新闻图景首先是由他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建构的.新闻是一定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是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产物,不是简单的某些人为另一些人创造的产物.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是该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支配下建构的产物,是按照一定社会语法、社会语义规则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翁杨  杨大学 《出版广角》2022,(17):87-90
2021年以来,元宇宙概念下的虚拟数字人批量诞生并进入发展快车道。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王冠”为代表的虚拟新闻主播迅速引发关注,并被视为业界开启构建媒介元宇宙之旅的基础工程,以及深度融合时期新闻媒体打造智慧型、全媒体、多模态传播体系的重要实践。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媒介元宇宙中虚拟新闻主播的身份定义和话语功能,同时从技术和伦理角度进行客观反思,以期为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蔡惠福  顾黎 《现代传播》2013,35(1):29-33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特定语境,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语境是学术话语生成的环境,具有双重指向性,是地域—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汇集之所.具有学术价值的新闻传播理论往往立足于语境,呈现出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和突出的问题意识.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脱离中国语境与实践语境的现象仍较为突出.时代命题是语境之中彰显学科...  相似文献   

17.
曹劲松 《当代传播》2008,(6):99-101
如何在媒体议程的被动状态下,通过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塑造政府的媒体形象,是政府新闻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在阐释新闻反馈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新闻反馈的主要内容,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政府新闻传播应当及时回应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18.
伍静 《新闻知识》2007,(5):60-62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改变了我国新闻学的命运,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呼声伴随着业界“新闻改革”的口号此起彼伏。就新闻学界来说,这种呼声既是其内部为确立学科地位而产生的必然诉求,同时也是对当时亟需学理支持的新闻改革实践的一种“同声相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语境.大众传播语境下所形成的互动性等特点,不仅使新闻语言在词语的使用、话语的角色定位、语言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有了新变化,同时,广大受众通过新闻语言反映出其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促使新闻语言不断革新,以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的、全新的心理与思维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客观性随着新闻在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客观性”表现得愈发突出,愈益得到包括新闻专业人员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群体的异口同声地呼吁和质疑。但迄今也没有一家媒体标榜的“客观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