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集群创新网络的成员、联系、结构和功能,讨论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2015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认为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值;与纯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大;非有效省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科技资源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各省份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大,并呈缩减趋势。基于此,提出六点提升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安通讯装备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创新知识的传播问题,并以无锡市数字电影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内关键知识传播网络密度相对较低,但是成员间的信息交换更有指向性且信息质量较高。集群内的技术领先企业占据结构洞位置,其不仅拥有对创新知识的控制能力,同时也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官产学研网络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方面,对于创新中关键知识的传播不存在明显的集散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模拟多重网络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企业逐步被嵌入到供应链网络、集群内网络再到超级群网络,并从网络紧密程度和网络中心势两个角度,对每一阶段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解多重网络产业集群,最后分阶段提出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区域聚集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不同集群应对应不同的创新效率提升路径。以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计算集群创新效率,分为全面型、技术进步型、技术薄弱型、规模经济型4类集群,再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识别出不同情形下影响集群创新效率的7条路径,并分为全面型、环境型、聚集型,得到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北京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唯一属于全面型,福建、贵州、重庆、湖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进步型,内蒙古、吉林、云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薄弱型,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规模经济型;(2)全面型路径适用全面型和技术进步型集群,技术薄弱型集群适合环境型路径,聚集型路径适用于技术进步型和规模经济型集群,但同一类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可以对应不同路径达到提高创新效率的效果;(3)集群数量、产业联盟数和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是影响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问题研究正受到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调查了国内七个产业集群下的136位创业者,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要素在创业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对知识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产业集群特殊的网络组织属性影响着集群内的知识活动规律、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策略。将产业集群视为具有异质知识资源的企业及企业间知识互动形成的系统,根据该系统网络结构分类,分别讨论市场型集群与中卫型集群这两类不同网络结构中知识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群内企业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引用了复杂网络理论中刻画网络结构的三大统计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作为刻画集群网络结构的变量,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些结构变量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的涵义及判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结构对等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加快、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加强以及便于有关部门的管理及政策指导上。分析了德阳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对等性及对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集群、网络与IJVs的创新研究/FONT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IJV的创新能力对IJV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学者对影响IJVs创新的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但尚无学者把集群、网络两个因素纳入其中,本文探讨集群内企业网络关系对IJV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以华南地区集群内的96家IJVs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关系,例如网络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关系的互惠程度对集群中的IJVs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是IJVs充分发挥集群创新优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集群;网络关系;IJVs创新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及运行特点,构建资源配置结构模型,基于ERP思想和集群运作过程链的分析,提出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计划的概念及体系结构,分析其对集群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并建立集群任务分解和资源匹配模型。  相似文献   

13.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钢  张永安 《科研管理》2010,31(1):104-115
摘要:理解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及其演化特征对于提升地区竞争力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环境-行为模型,并运用仿真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规则从而导致了集群创新网络的涌现,同时,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具有小世界、集聚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和企业创新绩效文献的基础上,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到两者的关联关系中,构建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根据对欠发达地区2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产业转移垂直嵌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代表短期创新能力的财务绩效体现,而产业转移水平嵌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代表长期创新能力的战略绩效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松  盛亚 《科研管理》2013,(2):52-61
在动态和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集群创新网络日益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研究视角需从网络内部转向外部,将网络内外部影响因素放到一个框架当中进行研究。文章将网络内部因素归纳为网络合作度以及外部因素归纳为网络开放度,引入环境不确定性变量对集群进行分类,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类型集群,其网络合作度、开放度各自与集群增长绩效的关系,合作度与开放度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受到环境不确定性制约的。研究发现技术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网络开放度对集群绩效的影响越显著;市场竞争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网络合作度对集群绩效的影响越重要;市场与技术环境都稳定时,网络合作度对集群绩效影响较为显著;网络合作度与开放度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根据各种环境不确定性对网络合作度与开放度变量进行动态组织是保持集群增长的重要途径,并对网络动态组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鉴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的范式,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评价指标,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广东省19个地市专业镇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9-2012年广东专业镇科技投入与产出数据的DEA有效性分析,可以看出广东专业镇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偏低,科技资源分配和投入方式较为粗放,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和浪费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广东省专业镇创新效率和能力的关键因素,设计和发放了针对专业镇创新平台科技管理一线人员的调查问卷。问卷调研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基本验证了基于DEA模型的专业镇创新效率分析,同时也部分揭示了影响广东专业镇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当前专业镇科技创新管理政策方面潜在的问题和未来改进的科技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知识已经成为产业集群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关系着集群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集群知识演化的平台,集群网络的结构影响着知识扩散与创新的绩效。文章尝试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对产业集群知识演化的研究中。在对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中,对现实的集群网络进行了直观描述和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集群知识演化过程的建模和仿真,对比分析了现实集群网络与重连、随机两个模拟网络上知识扩散和创新的绩效,并提出了现实集群网络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典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做法,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研究了创新要素集聚下的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创新要素聚集对于对于科研机构具有负影响,对于高校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企业的影响为正;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而企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创新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明显,但是在超过800公里后显著性减低;政府支持对于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为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