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君习 《考试周刊》2010,(13):58-59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是语文的基本目的与任务。语言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条件与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2.
教育旨在立人,教师不同于常人的使命是,不仅要自立——自身追求将自己“铸造成器”,而且要志在立人——追求激励、唤醒和鼓舞青少年学生。教师需要做到:悦己达人——悦纳自己是教师发展和成就学生的前提;立己立人——提升自我是教师发展和引领学生的刚需;自觉觉人——人的觉醒是教师发展和教育立人的内需;立德成蹊——厚德爱人是教师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基石;越己成人——超越自我是教师发展和发展学生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人”,把人的外在形象立起来,把人的人格气象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立人”思想源远流长,“立人”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讲“人者,仁也。”老子说:“人无信不立”,朱熹提出“学者大要立志”;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在兰炼一校,我们赋予了“立人”新的内涵,“立人”文化亦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一种力量赢得了全校老师的追随,一起追随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立人先立师”,学校要发展,就是要有好老师。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人文之间不是耦合关系,而是合二为一的关系。教育最本质的使命是人文使命,在现实意义上,即是说教育要造就一个"人","立人"是教育的本体使命。教育存在的价值基础和意义空间,即在于以其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大变革、大转折开始之际,鲁迅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希望找到一条从“立人”到“立国”的民族解放的道路。“立人”首先是立进步的的知识分子,即鲁迅热情而急切地呼唤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希望他们“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进而希望通过他们张“个性”立“人国”。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11,(7):F0002-F0002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原名“立达学园”,由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刘薰宇、陶载良等人于1925年共同创办,曾邀请了叶圣陶、夏衍、茅盾、鲁迅等文学家前来授课或演讲。丰子恺亲自设计了校徽,李叔同(弘一法师)和马思聪谱写了校歌。从创办至今,该校坚守“立人教育”的理想,以“人”为教育之本,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为校训,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为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立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导力量是教师。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是良好学风的前提和保障.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在“立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欲立人先立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树立自身威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挺起学校“立人教育”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从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入手,分析“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立德树人”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希望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立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强调迎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习作为中心”的核心要素,从而坚持“立人、立身、立根”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得教学目标能够真正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要遵循“立学”的教育原则,积极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本文探究“立学”课堂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希望帮助广大教师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前提之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3.
“立人教育”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吉首大学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理念范式和实践形态.其核心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以及成就人.抓好教学中心环节,盘活校园文化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是实现“立人教育”路径的最优化选择.对此路径选择的意义: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彰显,促进文化传播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吉首大学开展“立人教育”获得的成功经验: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规格、数量等,利用内外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推广到其他民族地方高校.开展“立人教育”也面临着挑战:所处地域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设施滞后,办学理念较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14.
严玥 《教师》2019,(17):5-6
发扬立德树人的品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当代社会高等学校统一的任务。高校应该树立“立人之本”的原则,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立德树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工作信念,强调给学生上思想课,而不单单是知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做一名有道德的新青年。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原名立达学园,由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刘薰宇、陶载良等人于1925年共同创办,曾邀请了叶圣陶、夏衍、茅盾、鲁迅等文学家前来授课或演讲。丰子恺亲自设计了校徽,李叔同(弘一法师)和马思聪谱写了校歌。从创办至今,该校坚守立人教育的理想,以人为教育之本,以立己立  相似文献   

17.
“立德”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公民精神”,包括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树人”就是要开展“立人教育”,包括体育立身、规则立形、心理立格、科学立真、人文立善、文化立魂等。这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提出了“自觉觉人”的教育思想,他辟创了自范立标、自学立识、自党立品、自强立志、自践立行、自决立人的教育路径。“自觉觉人”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宗旨在于立人 ,立何人 ?肯定是“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独立自由的公民”而非臣民、奴才 ① ,现代人而非传统人 ,完整的人、大写的人而非专业工具、机器标准件。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应是启蒙。所谓“启蒙” ,按康德之言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② 。启蒙有三个层面 ,知识和能力的启蒙、思维方式的启蒙、文化精神与价值观的启蒙。理性、启蒙、主体、责任、进步、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