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吸收语文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开发智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唯其如此,它才成为我们阅读教学手段的传统和精华。“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水流百步自清,书读百遍自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读书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无不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无不强调了多读和熟读。另外,从我国古代塾师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可知,先诵读,再开讲,由读到讲,先读后讲,熟读成诵后再讲,其道理也就在于“读”是讲解的前提,“读”是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3.
窦丽红 《教师》2011,(7):42-42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4.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5.
阅读和识字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又以朗读、默读和背诵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指导得法,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力。作为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侧重以声传情的朗读和深入细致的理解。“诵”“读”结合,相得益彰。诵读法运用得好,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因为,诵读法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技能,有利于体验和理解文本材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言诵读教学是适应文言文基础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型,它以熟读为前提,以理解为桥梁,以背诵为目的。一、诵读的作用、特性及方法诵读教学是文言学习的前提。三国时董遇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后人把这句话当作读书经验来传诵。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古人的读书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摇头晃脑的吟读中走出来的。可见,诵读不仅是一个“读”的问题,它是我们祖辈求学修道的重要途径,它在古代教育教学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诵读仍应是教学的前提。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  相似文献   

7.
读法初探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他十分强调“读”的重要性,认为熟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其实,熟练地诵读,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途径。把文章中的语句熟读成诵,“久远不忘”,以后自己提起笔来,就有了达意的基本词汇和语句。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学生读得少,因此,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蔡宗芹 《小学生》2011,(3):31-32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古诗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力。这个道理小朋友都知道,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读古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让我来给你介绍几种方法:一、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因此,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要多读、熟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乐趣,熟读名诗、佳句、好词,以积累材料。二、领悟感情诗人常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感情。读古诗时,我们要在诵读中感悟自得,从诗句中体会感情。如在《赠汪伦》中,李白为表达与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友谊,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借当地景…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人对“读”也有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可见,谲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牛鼻子”,因此,课堂教学古诗文,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曾俊健 《现代语文》2009,(1):108-109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敲门砖,它能带领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之门。加强诵读,有助于积累、感知。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读得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是古人的读书体会。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写道:“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相似文献   

15.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同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说“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目,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各学段的背诵篇目,对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有些同学读书甚广,但收效甚徽。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的阅读理念作指引。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阅读理念,迈上高效阅读的快车道。一走进作品,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只强调多读”万卷”之量,而且指出了“破”的作用与重要性。可见读书不光要广泛的阅读。还要走进作品,熟读而精总。杜甫曾说过:“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朱熹也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窖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看来读书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突破。因而同学们在读书之时,对于重要作品、名篇佳作、精美时文等,要反复地阅读、诵读,直到达到背诵如流的境地,因为熟读是准确而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韵和情昧的一种有效方法,并要养成自我熟读的良好习惯: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不仅如此,在读时还要深入地思考:文章好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换一种写法行不行。只有这样,才真正走进了作品。去理解内容,领会主旨,达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7.
要重视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学记》上说:“呻其占毕”。“呻”即诵读,也是朗读和背诵的意思;“占毕”即竹简。上古社会,科技不发达,没有纸张,就用竹简作为书写工具。由此可见,诵读之法,古已有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熟读成诵,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就能不知不觉地把读物的内容和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难怪今人周正逵先生说:“背诵课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不过,我们既反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死读书的方法,也不完全赞成回归传统的做法,我们应该创造性的读书,应该在理解的基  相似文献   

1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近两年的站立式诵读实践教学经验,让我确信站立式诵读教学不失为当今可试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诵读法教文言文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项试验,85年11月中旬。在全省初中语文教改研讨会上,我尝试用诵读法教《狼》(初一册)。之后又在省内几个地方作了进一步的试验。引起了部分老师的关心。在此,仅就诵读试教中的思维训练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什么是诵读,我们认为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人教社《文言读本》“前言”)。其中,“理解”是基础、是核心,“朗读”是形式,是方法。“背诵”是“理解”加“熟读”的必然结果。“理解”的过程则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读”不能废“思”,“思”不能废“读”。  相似文献   

20.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