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粮食面临的产需问题、中国人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体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粮食安全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指出了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由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中国粮食进口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气候变化、国际形势、城镇化进程和消费结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粮食安全面临价格的"双重挤压"和粮食的"三高叠加"等多重制约。之后,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等方面评估了粮食安全的新趋势,主张粮食的价值取向应是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价格安全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状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渝  张俊飚 《资源科学》2010,32(12):2292-2297
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共同实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准确判断中国双重安全的程度对于调整水资源利用模式乃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分析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内涵、特征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997年-2006年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PSR(压力、状态及响应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安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状态(S)指标与响应(R)指标之间存在高度耦合性,在压力(P)不减的情况下,粮食安全水平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水资源生态安全中压力(P)与状态(S)指标存在耦合性,响应(R)指标呈现大幅增长,但干预效果不显著,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改变调适政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就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应对城市化、工业化等引起的负面问题,粮食安全是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并对我国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对策进行梳理,对我们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与否是决定人民生存的头等大事.本文在充分理解粮食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16,(4):59
正2016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会见了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孙政才对中国科协长期以来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  相似文献   

8.
<正>3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重庆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重庆科协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对中国科协一直以来关心、重视、支持重庆科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科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孙政才指出,过去一年来,重庆市科协在推动发展、维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结合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从生态环境、体制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威胁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阻止耕地流失、恢复植被及抑制水土流失、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流通体制问题,并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粮食海啸"引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值得我们对粮食安全进行一定的反思.迄今为止,立足于自给的中国粮食供给基本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但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带来的双重压力,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需要确立以"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为核心的农地保护政策,选择"紧凑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积极拓展和利用海外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到四川南充、广安、成都等地就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调研。每到一个地方,孙政才都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舍、农户家中、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活动场所等,与基层干部和农民深入交谈,详细了解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勉励农业系统和基层干部扎实工作,强化服务,加强作风建设,迅速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推进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改变,对传统粮食安全观提出挑战。文章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目标出发,构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5个维度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选取14个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我国对于粮食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目前耕地流失趋势日益严峻、水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等现实问题,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学者和政府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中国的粮食问题被视为"中国因素",耕地数量保证下的粮食安全成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该项目依托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和南京土壤所3个单位,吸纳了水土保持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新疆生态与地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重大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了中国及全球粮食安全。文章从生产、消费、流通3个环节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对粮食安全造成的主要风险。在生产环节,重大突发事件将限制劳动力和农资的投入,进而直接制约粮食的生产;在消费环节,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会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和食品加工的受阻,进而削弱人们的粮食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在流通环节,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国内粮食运输受阻,以及国际贸易中断,进而阻碍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剧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国内粮食安全,更为国际粮食供需安全创造了空间。文章最后对中国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滇老是中国与老挝两国交界地区,由于地理接近、气候条件相似,具备开展跨境农业合作的潜力。文章以粮食安全为视角,探讨滇老跨境农业合作重要性,分析其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际经济和粮食危机,国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2009--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潜能计划,艰难攀升的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本文从区域粮食新增潜力,粮食单产潜力和农业科技潜力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评价指标是不断变化的.目前,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提出的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衡量指标比较一致,主要包括五个指标.本文主要运用该指标分析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并综合考虑我国各种投入、粮食流通、农民收入等因素,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基本判断,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存亡,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要实现目标,智慧农业是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面临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生产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引发了对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新一轮讨论.本文从日韩人均食物消费过去50年的变化特征,预测中国口粮消费在未来将进一步下降,而高附加值农产品需求将显著增长,国家亟需制定面向未来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相似文献   

20.
大国粮仓     
夏青 《华夏星火》2020,(5):34-39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粮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确保粮食安全、做好粮食生产和储藏工作,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要确保粮食安全,既要做好粮食生产,也要做好粮食储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