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李贽曾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顾伦挥的《给班主任的一封信》,就是出自于“童心”的一篇“至文”。这封只有千余字的短信,以极其简炼而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文所包蕴、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如因成功感到愉快,因失败感到悲痛,因受辱感到愤怒,因美好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因丑恶现象产生憎恶之感等等。扣课文情感,写情感作文,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扣童心之趣写生活之真明人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可见童心之趣在感情中的位置。童趣中不泛拙趣。如《小猫  相似文献   

3.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情采》中“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句,文论界对其解释欠准确。应分别解释为:为感情寻找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为形式寻找一种得以依傍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5.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相似文献   

7.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8.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先生的《图画》一文(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十九课)中,有这么一句:“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画人夥颐,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问焉。”“夥颐”,课本误作“伙颐”。查字典和词典“夥颐”的“夥”都不简化作“伙”。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的《简化字总表·说明》,有“作多解的夥不简化”一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11.
一、不、否 否定副词“不”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不”的初文,在甲骨文中本是植物花萼萼足的形象:(佚五四),象子房、象下垂的萼叶。演变为全文作(盂鼎)小篆作:(说文)隶变后楷书“不”。 “不”原是一个实词,本义是萼足。周伯琦《说文字原》云:“不,鄂(萼)足也,象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天》:“帝者蒂也,不者柎也”。承托花瓣的称为花萼,萼足为“不”。《诗经·小雅·棠隶》:“棠隶之华,鄂不韡韡”。“鄂不”即是“萼不”,这里正用“不”字本义。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是一篇血泪写成的遗书,又是一份革命志士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宣言书。这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就是今天读起来还令人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对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怎样立大志、创大业,是大有启迪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目的。本文虽是文言,但畅晓易懂,对高一年级学生,应以自学为主,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一)关于“卿卿”。典见《世说新语·惑(?)》:“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从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这里的“卿卿”原为动宾结构,后人将二字连用作为夫妻间的爱称。 (二)关于“太上之忘情”。“忘情”之说初见《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视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又宋欧阳惨《祭石曼卿文》中有“有愧夫太上之忘情”之句。本文第四段中有“钟情如我辈者”一语,也就是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变化而来。“钟情”指感情专注。 (三)关于“独善其身”。语本出于《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的“独善其身”是借用,作只顾自己解。 (四)关于“一恸”。恸(tòng):悲哀之  相似文献   

14.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龚世学 《现代语文》2006,(11):85-86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言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学界对于此处“文之为德”的注解众说纷纭,兹选取几种代表性的诠释陈述如下:其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范氏梳理文德之意唯按《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称彦和文德本此,指的是儒家德教。[1]p3其二: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章。德: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德的形、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2]p10其三: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文: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  相似文献   

16.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电。”把“五色”视为“立文”之第一要理,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色彩在创造  相似文献   

17.
王文和 《别江夏王锋》*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锋)善与人交,行事王文和、别驾江祏等,皆相友。后文和被征为益州,置酒告别,文和流泪曰:‘下官少来未尝作诗,今日违恋,不觉文生于性(疑当作情)。’”文和,下丕人。宋时为义阳王昶征北府主簿、巴陵内史。齐永明中,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平北将军。释宝月(《齐诗》卷六) 《永明乐》十首 《南齐书·乐志》:“《永平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道人释宝月辞颇美,上常被之管弦,而不列于乐官也。”案:“平”当作“明”,参见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乐》条。梁武帝萧衍…  相似文献   

18.
(落榜不一定就是被 月光的时候怎 ;D.既发光又 11.①A. 如写 (x) 多(x) F、C 一) 文”:是,反复点扣,限制;“话题作笋 )文”:可人可不人,否,视越而定。孟菠声 ①《成者未必为王认败者未必继》 ②《挫折是成功之父乞③(万事中间 难》④《放弃也是一种成功》霆气 ·(没有失败何来成功少_邺一10·笔若 一构思:A.靠自己发光一赞自力更尧 脚生精神;B.有光不沽—颂廉洁自律 .精神;c,有一份热发二疥先-谈默 默奉献精神。第二构思:A.宁做发光的 “恒星”,不做沽光的“行星”;B.借光造 福,功不可没;c.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②A.(人生的转 折》尸B.…  相似文献   

19.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