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树凝眸     
随意地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你总能捕捉到树的风姿。悬岩边的树“似乎即将跌人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橡树与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玉树临风”既是树的伟岸,又是人的俊朗,与树凝眸,默默的品读里,你的思绪不知不觉会甜蜜很多。  相似文献   

2.
与树凝眸     
随意地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你总能捕捉到树的风姿。  相似文献   

3.
与树凝眸     
[导语]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总能捕捉到树的风姿。悬崖边的树“似乎即将跌入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橡树与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玉树临风”既是写树的伟岸,又是写人的俊朗……与树凝眸,默默地品读里,你的思绪会不知不觉甜蜜很多。一[点击]说来可能你不会相信,树也有忧愁和欢乐。它们为何忧?为何乐?行道树张晓风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与树凝眸     
习惯于与树凝眸 它孑然的身影 演绎着生命的四季  相似文献   

5.
随意地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你大都能捕捉到树的风姿。仅从下面选出的三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到榕树奇特的根形成的穹窿门,可以看到悬崖峭壁上榕树扭曲地泰然成长,可以置身于“榕厦”下,看到人们在那里休息谈笑、唱歌上课,可以看到田野上“孤独的树”思念“母林”、呼唤亲情,可以从凝思中看到树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与树凝眸,默默的品读里,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导语:随意地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你总能捕捉到树的风姿。悬崖边的树“似乎即将跌入深谷,却又像要展翅飞翔……”,橡树与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玉树临风”既说明树的伟岸,又描摹出人的俊朗。与树凝眸,默默的品读会使你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向远方。行道树张晓凤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它们…  相似文献   

7.
总是在想,每一日的辛苦劳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在为谁辛苦?谁知道我在为他付出?改版后的新一期的杂志付样,我们得到了一种安慰与回馈,但是我们不能满足,就仿佛冬天气,下了些雨,还飘着些浓淡不一的云。如何使心灵得到满足?一个简单的问题,被问了上千年。  相似文献   

8.
凝眸读书     
有两句诗总是那样动人心魄:“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可以说是一个历久而弥新永恒的动人心弦的主题。民间有云:“积财千万,莫过读书。”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所恪守不移的信条。他们敬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们心目中,太平盛世,耕读传家,是人生在世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凝眸深处     
<正>我再度回到乡下,那间房子里的东西几乎都被搬空了,只剩一张黑白照片和一张彩色照片挂在墙上。曾祖母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我印象中,她对曾祖父也是不冷不热的。我出生时,她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听别家的老人说,曾祖父、曾祖母是没什么感情的,因为他们的婚姻是家长包办  相似文献   

10.
教育凝眸     
《教育》2008,(12):59-59
  相似文献   

11.
凝眸Internet     
人类社会在尽情享受电话、电视、汽车等现代文明的时候 ,又迎来了Internet浪潮。“电子商务”、“网上直播”、“网站”、“网吧”、“网虫”等各种新词儿铺天盖地而来。美国的网络股在疯涨 ,中国的上网资费在下调 ,整个社会在发出“上网”的呐喊。Internet是一种计算机网络。它连接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计算机 ,遍布着无数的信息资源 ,从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到新闻杂志、娱乐休闲 ,它包罗万象 ,无所不有。但它又不是一个单独的网络 ,而是由数百万个网络组成的网络群体。它没有所有者 ,也没有管理者 ,只要遵守必要的规则你…  相似文献   

12.
凝眸刹那     
站在一座墓碑前,看着碑文,记录着坟墓主人一生伟大功绩的碑文,人们总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无论是谁;然而面对乡野间孤零零的坟墓,人们给予的,最多是掠过心尖的一丝怜悯,除了凄凉,还是凄凉。我读到了这样一份材料: 南阳城西的卧龙岗,由于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当了蜀汉的丞相,于是,当初的破茅庐,日后便宏伟起来。今日的武侯祠更是有山门、甬道,还有亭台楼阁。南阳域东还有一座医圣祠。大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又是救人性命的神医,因而倍受人们尊敬。但是,医圣祠比起武侯祠来,就明显低一个档次。而且,他那个“长沙太守”的头衔,在墓碑上是一定要刻在“医圣”这个尊号前面的。  相似文献   

13.
凝眸生活     
与人交谈时,我总不习惯与人对视。不知是因为畏惧,抑或是在逃避。畏惧别人眼中透射出的冷峻,高傲或轻蔑;害怕被别人一览无余看得透彻;担心……但我却曾注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那样美丽清澈的小眼睛,是明亮的镜子,照出的都是真实;是晶莹的水晶球,纯净得容不得半点污秽;是秋夜莹星,洋溢着生命之光,让人顿生无限怜爱。她一个人静静地蹲在树下专心致志地摆弄路边的石子和落叶。她向我炫耀她的作品。我点头微笑,在得到我的赞许后,她又把她收集的东西给我看。那是一叠厚厚的糖纸,她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临走时,为了表…  相似文献   

14.
千古凝眸     
在2008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特意编发了这组老作者的稿子。他们的文字,曾经给我们启迪,让我们感动.给予我们心灵的滋养:徐守旭深邃的诗,张克奇深沉大气的文章,林丽霞的那些轻盈娟细的文字——一锅粥、一棵草、一把椅子都可以化为人生的哲理,生活的快乐;还有胡方奇疏朗的散文.白术燕风格独异的短章.以及庆新很有些小说风味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些作者都是一线的教师。过着与所有教师一样平凡而辛苦的日子,但他们却能用这些优美的文字点亮自己的人生,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旅途不再寂寞清冷。古人云:言为心声。有“心”才有“言”,什么是“心”?“心”就是思想、情感。写作就是写思想(情感),然后才是文笔。这也是我们和读者看重他们文章的原因。还有一点,这些作者我们一个都不认识,但又谙熟他们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从他们的文字中。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奉上这组特稿是为感谢他们多年来为读者的奉献和对本刊的支持,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成为我们执著的撰稿人。 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今年8月,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开幕了,希望老师们多写一些与体育有关的诗歌、散文或小说,总的范围为“我与体育”.  相似文献   

15.
耶雅亿 《幼儿教育》2014,(10):12-12
宝宝今年6岁,是个活泼爱跳的“女汉子”。音乐、体育和大自然,为她赋予了灵气。从胎教开始,我就给宝宝听古典音乐和西方圣乐。现在,宝宝每天早晨在旋律中起床,夜里在乐声中睡着。平时,无论她多么“皮”,我只要一放音乐,她就会安静下来。我常常让她踩在我的脚背上,带她随音乐“跳舞”……我常带她去旅行。有一次,我们住宿在山村里,宝宝惊讶地发现:那里的鸡是站在用树枝做的架子上睡觉的。我跟宝宝讲“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宝宝明白了,原来生物有各种各样的休息方式——人类也一样。我们母女更特别,喜欢倒挂着休息。  相似文献   

16.
无言的凝眸     
街上慢慢恢复往日的模样,门前的溪水跳着欢快的舞步离开了,草丛里有着星星点点的小花,鸟儿跳上树梢哼起歌来,猫儿站在太阳下懒懒地伸个腰,家里的长辈们都为儿女准备着“家乡味”的腊菜.我知道,母亲离别的日子就要到了.与母亲分别的那种痛,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只能用眼神来表达,但谁又能读懂我那无言的凝眸呢?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凝眸     
苏锦霖 《高中生》2008,(11):65-65
作为一员降将,李陵被收留了;作为一名使节,苏武被扣押了。昔日同朝为官,今日异地为臣,他被遣去劝降他。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两人成了挚友。然而19年后,做使节的他风风光光地走了,只留下做降将的他……  相似文献   

18.
(一) 生活中稳定、常态的东西,人人得而见之,而那些转瞬即逝、不再重复的事物或现象则少有人去关注和体验。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往往就隐藏在人们不经意的瞬间,如果学会了捕捉生活海洋中的这种活鱼,那么写出来的东西,既可避免落人俗套,又会有一种独特的灵气。  相似文献   

19.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布莱克如是说。诚然,一个眼神或褒扬,或鄙夷,或忧郁,或欢乐……都蕴含其中,在凝眸的那一刹那了解其中意味。眼神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不仅现实生活中,就是艺术作品中,都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眼神来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曾记得在《中国近现史》课本上有这样一幅画:描绘的是一群饥民乞食的惨状。一幅黑白图片,没有鲜艳的色彩,粗线条的勾勒,一双双哀乞的眼睛,一个个凄苦的眼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人们的悲惨处境。每当我想起那眼神,我都会禁不住要问,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美自何而来,美如何把握与表现,美神是如何在顾盼之间,给人们最敏锐的心去感受美,授以彩笔去勾勒美的自然、美的人生,这些一直是古往今来的哲人、艺术家们苦苦思索而终不得其解的问题.散文诗作家许淇向历史老人交上了自己的答案--<美的凝眸>.本文通过对<美的凝眸>的剖析,来体会美的真谛、探索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