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国时期皖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几乎年年有灾,十年九荒。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依次是旱、蝗、瘟疫等灾荒。面对灾荒,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也曾采取相应的措施救灾,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的成效微乎其微,以至于给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沉重的影响。该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皖北区域的灾荒及赈灾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遭受着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双重磨难.如何有效地治理灾荒,并有效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围绕晋察冀边区的救灾制度立法,灾荒造成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的救灾,国民政府的救灾,民间力量的参与,以及中共其他根据地的灾荒及其治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是也存着一些不足,诸如全面地论述晋察冀边区的灾荒治理,没有与同时期国民政府的救灾形成对比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从中做梗,破坏救灾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胜利战胜灾荒,保障边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成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采取紧急救济灾荒,号召各地踊跃募捐,调剂余缺,发动运输、纺织等使边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成为根据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爆发了严重的灾荒,国民政府在灾荒中虽然也采取了救援行动,但在救灾过程中表现态度消极,这与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840-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即1877-1878年、1892-1893年、1928-1929年。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人口大量死亡、流离,耕地荒芜,农业生产破坏,社会动荡。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我们认为,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赞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184 0 - 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 ,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 ,即1877- 1878年、1892 - 1893年、192 8- 192 9年。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人口大量死亡、流离 ,耕地荒芜 ,农业生产破坏 ,社会动荡。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 ,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我们认为 ,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 ,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造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邓拓的《中国救荒史》是我国研究救荒史的第一部专著。作者依据史料客观的对历代灾荒史实、历代救荒的思想进行分析,并将救灾思想分为天命论、消极救济论和积极救济论三种。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拓荒之作,对后代灾荒史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中枢。1942--1944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等自救措施,他们一方面同敌人作斗争,一方面开展生产救荒活动,通过具体的计划和救灾措施,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而且渡过了这场罕见的灾荒。这次救荒也为今后战胜灾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由于防灾抗灾手段落后,设施脆弱,能力低下;政府救灾职能弱化,救灾不力;官员腐败,各种势力借机为祸百姓,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研治清学史的处女作,《清代学术概论》是梁氏清学史研究的经典名著。二书相距16年,从《近世之学术》到《清代学术概论》,不仅引发了梁启超与章太炎间的一段瓜葛,还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清学史研究上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5.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李绂是清代中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其对于当时学术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时正值清代理学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主心学的代表人物,李绂为发扬陆王学说做出了较大贡献。文章以“躬行心得、忌谈心性”为核心线索,探讨李绂获此美赞的历史缘由及其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商洛,由于全国性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官员的盘剥,农民起义、三藩之乱和地方武装骚扰所带来的战乱频仍,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商洛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出现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土地荒芜,民丁不断减少,劳动力缺乏,赋役锐减,致使商洛的农业经济迟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商洛经济的发展。这种由于政策和吏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并由此而引发的战乱,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清代绥远城在建立之初为驻防城已是不争的事实。晚清,绥远城驻防功能减弱,行政功能加强。在民国大背景下,绥远城主体人口、职业,城市的地位、名称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城市行政功能形成。由于军阀混战,匪患不断,灾异流行,其变化呈现极其不明显的特征。透过历史长河,绥远城行政功能的形成影响了以后城市一体化及城市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督抚参与外交活动是晚清外交体制中特有的现象。为了交涉的方便,各省大多成立了督抚管辖下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如海关道、洋务局(处)、交涉局(司)等。研究这些机构及其活动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些机构的研究还很薄弱。了解既有的研究成果,是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清亡之后,林纾11次拜谒崇陵。他的这一举动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林纾谒陵不仅是眷念前清,而且有着更为深层的动因,即林纾追慕维新志士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现实政治无可奈何而趋向退避,保全自身人格以及提醒世人关注社会道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