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这是一个让不少老师头疼的话题。《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课程,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其综合性,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上课仍然采取说教的方式,追求面面俱到而又浅尝辄止。笔者认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是要调动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周强 《教育艺术》2008,(3):12-13
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而体验性学习又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心灵去感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一、乐于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6.
陈开平 《考试周刊》2015,(40):127-128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让学生在感知科技的飞速发展之余,加深对科技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执教者要重视贴近生活,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把学生引入科技世界,以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拥有课堂上的话语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品德学科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这无疑要求品德课教师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结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反思,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王瑞 《宁夏教育》2012,(3):49-49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陈仁德 《海南教育》2013,(12):57-57
<正>《品德与社会》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生活这个"源头",让学生道德的知与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以生活环境为底色,明确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师以环保为例,师生共同确定了下一阶段的主题。《愿沈溪的水更清》,并调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  相似文献   

10.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地开展良好的教育实践活动.真正使学生具有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大公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呢?  相似文献   

12.
杨良妃 《班主任》2007,(6):25-26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课堂及相关的教学资料等。只有把所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努力追求多元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怎样把握好探究学习的起点,是提高探究质量的前提。下面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探究九:实话实说话流行》一课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全体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特别对年轻教师,更是开展了在新课标下的教学基本功常规训练——备课、说课、上课,快速而有效地提升了年轻教师的素质。笔者有幸聆听了几位年轻品德老师的说课,他们选择的内容是苏教版三上《品德与社会》,自定教材,撰写说课稿,听后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而在以往的思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封闭式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改进封闭式教学框架,努力注重构建体验教学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莫青杰 《考试周刊》2014,(5):115-116
<正>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标》所规定的各项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顾名思义,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使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使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再去指导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性发展.依据这一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我感悟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自我感悟空间.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感悟、深层次感悟提供充分的空间.否则.传统的教学将成为空洞的说教,成为照本宣科。那又如何走进课本、走进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修身养德"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关注儿童生活,重视儿童个体体验和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的说教模式,追求一种"淡化教育痕迹"和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意境.  相似文献   

20.
活动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2.通过上述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其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其节约、环保意识。活动过程一、设疑激趣(课前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