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毛泽东同志曾称它是陷国民党反动派于全民包围之中的“第二条战线”。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仍旧沿用毛泽东的这一称呼,但对于“第二条战线”的作用,教材提到了两点:一是直接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二是从政治上更加孤立了蒋介石。笔者认为这没有全面地反映第二条战线的作用,仅从全国解放前夕,第二条战线任务的变化,即已不再是搞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关于第二条战线的作…  相似文献   

2.
李运 《华章》2012,(13)
在1946年-1949年国共两党的角逐中,国民党彻底失去了对大陆的控制权,狼狈的退据台湾一隅,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才得以延存.国民政府垮台之际,也是国民党的“日落”之时.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面对如此迅速而彻底的惨败,痛定思痛,在诸多方面对国民党的进行了改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人事调整,此举基本上解决了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成分复杂,派系林立的状况,国民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本文我们就来略谈一下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人事的“大换血”.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过多次残酷的军事“围剿”,而且在文化战线上对左翼文化也极尽“围剿”之能事。其手段之酷烈,较之我国历史上的任何封建独裁政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当事者看来,似乎以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一定可以‘剿尽杀绝’的了。但结果却相反,两种‘围剿’都惨败了。”与国民党在文化领域的苍白形成鲜明的对照,左翼文化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左翼文化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奠基性论著纷  相似文献   

4.
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通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亦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这个时期,是我国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进行大决战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国民党政权最后覆灭的时期.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唯一取得最后彻底胜利的民族自卫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结果,全面深入地研究抗日时期的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建国以来,对抗战时期尤其是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研究和评价还远远不够全面、客观,公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本刊1997年第9月曾发表韩建峰《两个“谜底”哪个对?》一文。文中说: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一国民党记者出一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答我国古代一人名。结果,国民党记者的谜底是“屈原”,认为日本投降主要是屈服于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  相似文献   

7.
一、时代背景《一种云》写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卖国政策,帝国主义在我国大大扩张势力。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结成了反革命联盟,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军事上文化上的“围剿”。中国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同国民党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曾两次同国民党合作.又两次被迫分裂,这两次合作都是被大资产阶级破坏的.为了联合国民党反对一定时期的共同敌人,我党曾和国民党进行过长期的政治谈判,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谈判,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思想,团结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反动势力,使战争爆发时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反动派,谈判斗争对军事斗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先是国共两党谈判,而后是各党派的协商.和平民主,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蒋介石迫于形势,于  相似文献   

9.
两个“谜底”哪个对?⊙韩建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了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来出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答我国古代一人名。”国民党方面记者的谜底是“屈原”。他们认为日...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理论界曾经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发表了许多意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志认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有的认为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对这种观点,笔者有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本文仅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作些肤浅的探讨,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浅析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它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集中了五个军团,三个绥靖区部队,共80万大军,以达到确保南京,守住江南半壁河山的目的。结果,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损失兵力55.5万余人。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生擒,五个兵团的司令,两个被击毙,两个逃  相似文献   

12.
正当建国四十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四化建设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国共合作的回顾,阐明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是从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到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为止。这次国共合作首先是由党的“二大”提出,党的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后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事件,这些频繁而又大规模的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也有着与前期的起义投诚不同的特点,所起的作用也更重要。大批国民党军的起义投诚,是在“理”与“势”的双重震慑下作出的有利于民族,有利于人民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攘外必先安内”是“9·18”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从“9·18”至西安事变,这一“基本国策”被贯彻执行达5年之久,对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这一政策,探讨南京政府确立这一政策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剖析、评述这一政策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估价国民党该段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此作一初  相似文献   

17.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由对日妥协转向抗日的原因蔡丽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由地区性急剧向全国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8.
1947年10月到1949年5月,2万多名苏北难民占居了上海众多的寄柩所等存放尸棺的地方,引发了一场同乡团体、难民与市政府之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寄柩所风波”.同乡团体指责难民为“莠民”,要求市政府履行“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保护私人产业、驱逐莠民;难民则声称自已是“素怀忠贞的义民”,要求市政府保护其基本生存权利;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处在夹缝中左右为难,但实际行动上还是倾向于以民生为重,显示出一个向现代政府过渡的市政权在特殊时期的能量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本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形式作了分析探讨,认为这种合作形式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