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运动高涨的条件下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力量——"强力集团"的重要人物,鲍罗丁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六十年代末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鲍罗丁一生创作了三首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对于鲍罗丁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体现出了古俄罗斯勇士昔日的英雄业绩及其大胆、豪放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也体现出了鲍罗丁在音乐中对生命的渴望。本文将从鲍罗丁的生平、俄罗斯"强力集团"以及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陶潜存诗125首,文11篇(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1956年8月北京第一版),不算丰饶,但影响极大,苏东坡《与苏辙书》称:“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王瑶先生说:“但陶诗对于后来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这可以拿历代为陶诗作注释的人之多来作证明;中国诗人中除杜甫外,几乎再没有像他这样为历代人们所注意的了。”(《陶渊明集》前言)历代评陶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从不同的侧面晓喻后人,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少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论从文学派生,反过来指导文学创作,彼此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中国不少文论家之所以卓越,正因为他们兼为作家,能根据自己的实践立论,也就比较亲切具体;他们认为作者在修养上,主要应该注意四点,而且有着主次.首先是崇德.古人称人有君子、小人,这两类人的区别,乃以德为标准,有德则为君子,无德则为小人.孔门施教,德行第一,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也以德行发端.人不重德,将不齿于人.孔子讲“崇德、辨惑”(《论语·颜  相似文献   

5.
<正>觉得语言太苍白无味,图片又不够可爱有趣,怎么办呢?这时候颜表情会来帮助你。美国教授斯科特·法尔曼是最早在交流沟通中使用颜表情的人。他提倡在大学公告牌上的内容中,用":-)"表示轻松娱乐的事,用":-("表示严肃正经的事。而现在微信里的颜表情更是花里胡哨、千姿百态,道尽我们内心所想。就像透过屏幕看到了你:聊天时我们只能阅读到亲人朋友想说的话,但却不能看见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不能感受他们的情绪,而颜表情就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心。颜表情这个神奇的东西,能让严肃的氛围(?)们透过屏幕,清晰明确地让对方看到自己(?)  相似文献   

6.
颜、柳、欧、赵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们的书法可谓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典范。颜指的是颜真卿,柳指的是柳公权,欧指的是欧阳询,这三位都是唐代的楷书大家;而赵指的是赵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相似文献   

8.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9.
好奇害死猫     
江丽  周博文  滕艺珊 《音乐世界》2007,(17):140-141
颜小西破天荒地来到安静的自习室,甩下大大的耐克背包,戴上大得夸张的耳机,旁若无人地开始翻看一本娱乐杂志。小小的颜小西却什么都喜欢用超大号的。正当她为谢霪锋为什么就这么着和张柏芝结婚生子而愤恨纳闷的时候,颜小西身边的位置被一个不明物体霸占了。  相似文献   

10.
不仅由于时代的相近,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个晋、宋之际最重要的名字,总是被联系在一起,对于他们的考察也因此而有意义。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他们诗歌的相异之处;诗歌境界下“有人”与“无人”的对比;对自然景物“写意”与“写实”的不同描写手法;以及“情”与“理”的表现形态。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尽管只是限于一个特定角度,但似乎仍能显现出陶、谢二人各自艺术成就差距的本质所在,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诗歌创作对于真生活、真感情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