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惠栋 《文教资料》2009,(20):31-32
<左传>中表"告诉"这一含义的词有三个:"告"、"谓"、"语",本文对<左传>中含"告"、"谓"、"语"的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在总结出各自所有义项的同时,辨析三者在表"告诉"这一义项时用法的不同,即"谓"不能接双宾语结构,如果动词后面紧跟告诉的具体内容时,"告"和"语"又有差别,"告"后面只能接内容概要,而"语"要通过介词"以"引出内容概要.  相似文献   

2.
3.
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规定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死的称呼也是有较严格等级区分的,但是在古籍中具体使用时,我们发现又不十分严格。本文试图以《左传》一书为研究对象,探讨《左传》对于“死”类动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助动词"可以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助动词"可以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可以2"并非"可以1"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出现的双宾动词,并运用配价语法理论对它们进行穷尽性的研究,从语义选择、句法结构等角度考察它们的运用情况,发现了前人研究中的纰漏。  相似文献   

7.
结合《左传》之学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庾信的作品,对庾信与《左传》的关系及其意义加以疏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巍 《华章》2010,(32)
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学者利奇在对合作原则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修正和补充基础上提出的,它在先秦文献中有明确的体现.本文试图用礼貌原则来分析<左传>中的句式.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的女性生活在男女有别的社会之中,同时,由于社会原因,男女之间的差别也在不断缩小,不少女性在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动词的词汇意义入手,从词汇语义和句法形式两方面对二价目的动词进行了界定,给出了二价目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对目的动词作了句法和语义分类;然后本文考察了二价目的动词的句法选择,着重描述了二价目的动词对句式、时态、句法结构的选择,讨论了二价目的动词对配价成分的语义角色的指派,给出其语义配置式;最后对动词的核心格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42-145,149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训诂中,“杀”、“戮”往往可以互训,但以《左传》为文献依据,分析“戮”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发现戮”在上古的含义并不同于“杀”,它重在责罚以示众。  相似文献   

13.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典籍,虽历经注家董理校诂,仍存在不少疑义。这里择取襄公一朝有关条目,广参诸家故训,释疑辩难,详加阐发,以求新证。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中的配价指核心词支配其他类词语的能力,主要是动词,它有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使用配价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结构核心与匹配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源,英语教学中用其分析动词,可以改变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造成的中文式英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夏商周时期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古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即所谓“礼崩乐坏”。但“礼”没有就此消亡,“礼”在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左传》作为传释《春秋》经而做的一部可信史书,大量记载了当时“礼,,的情况。从《左传》关于“礼”的丰富记载中可以看出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动词配价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俞词宾语、时间和处所成分以及工具成分的定性上。相关语义成分与动词隐现的规律表明动词的配价具有动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动词词义具有非自足性。此外,词义与句法表现的不一致性也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分元明、清前期、清中期、晚清及近代等四个阶段,概括性地总结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及其特点。认为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学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较为突出的,清人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呈现出繁荣态势,而且别具一种“专门之学”的特点,对于今天的春秋《左传》人物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虚饰,包括杜撰情节、修饰人物语言、描写细节和场面,也包括史官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载录中都包括了史官的想象、选择等主观性因素,是前所未有的。《左传》虚饰并非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追寻事件中的道德意义,符合当时的“实录”观念,是叙事理性化的一个必然阶段。史官对人物德性的重视、自我在场的道德实践以及立言之志等,都必然会导致虚饰的产生。《左传》是史官的“传闻”之史,它与“典策”文献相互支持,而《春秋》笔法对《左传》的虚饰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传闻”之史较为自由的传播、载录方式,也为虚饰提供了条件。虚饰将巫史文化中的神秘审判,转变为现实社会的道义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