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其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约束或制约。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切特斯曼总结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本文运用伦理学思想对《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此四种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广西旅游的特殊性和旅游景点名称的文本特性、功能以及在旅游行为中的作用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现存问题却又说明制定和倡导统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立足既有研究趋势,探究基于译者主体差异而形成的译者规范与主流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带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由"单规"模式向"双规"模式转向,不仅能深化对景点名称翻译的本体认知,也能为该领域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蒋樟健 《海外英语》2012,(1):140-141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译者的翻译会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制约和影响。按照这种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大小,可归类为:规则、规范和癖好,其中"规则"与"癖好"分别被置于强与弱的两端,而"规范"便是其中的中间部分;同时"规范"通过其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可划分为:原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所以通过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指导的译本研究,我们可以重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规范制约,并以此来理解更多相关的翻译现象。该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第四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版和皇冠出版社译文版为对比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译者在人名翻译时所受的翻译规范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生态翻译学视野下,以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的字幕翻译为研究个例,对比分析央视组和字幕组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主体性的体现,指出译者的主体作用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体现为对生态要素的适应与选择。我们提出,翻译生态学的"译者中心"指翻译生态系统中译事的"中心",并非生态系统的中心。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基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受制于生态要素的主体性生态行为。这是"译者中心"的翻译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尽管目前多元翻译理论范式共存,同时新的范式又不断产生,但仍未能对翻译决策过程作连贯解释。这是翻译教学乃至应用翻译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采用"边看边思"的范畴化方法描写翻译理论,可重构影响、制约和促成翻译决策过程的分层次翻译语境,从而实现从外部探究译者翻译决策过程的目的。解释性模式能明示翻译语境结构和功能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指导翻译教学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观能动性"是不同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文章以纽马克交际翻译为视角,探讨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性翻译范式正面临变革问题。从哲学角度阐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主体性翻译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翻译范式转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主体间性翻译范式的实现与规范,意在呼吁译者在工作中关注文本、作者、读者与译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9,(1):100-105
翻译经济原则与语言经济原则一脉相承。规定性翻译经济原则客观上受语言内部构成机制的制约,在翻译任何文本时都应该为所有译者共同遵循。描写性翻译经济原则是译者主观上作出的能动选择,以省略、名词化、动词化、级阶下移、原型词替代等为实现手段,并受制于翻译规范和文本类型,常体现于呼唤型文本而非表达型文本中。  相似文献   

13.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相似文献   

15.
郝靓瑶 《海外英语》2011,(7):167-168
翻译研究中一直以"信、达、雅"作为判断翻译质量优劣的准绳,将译者重新诠释原文的能力作为评断翻译质量的基准,然而却很少关注译者的语言能力之外的因素。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元关系的交际行为。该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简要探讨读者、社会环境、交际效果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功能主义过程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翻译过程客观规律性的宏观揭示和描写。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层分析,可以使译者及翻译教学评估者认识到翻译作为语际转换过程的特点,翻译过程中的各项参照规范以及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在转换(换码)中的行为模式,为建立一套普遍可行的翻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式探路。  相似文献   

17.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至少受到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影响。图里把应用在翻译中的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制约着翻译的不同阶段,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作出的抉择行为是其个性情感、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19.
符蓉  关昕 《现代语文》2014,(4):153-154
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提出了译者性别身份的概念,至此翻译与性别的交融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域,经由男女译者译例的比对,揭示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女性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