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88):15-16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语。习语翻译在这部作品翻译中至关重要。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由翻译目的决定。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三原则出发,以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为例研究习语翻译,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大量运用山东特色方言,富有地域生活特色,充满生命活力和想象力,极具创造性。乡土语言作为地方文化最个性化、最原汁原味的代表,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翻译策略及效果,旨在进一步推动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5.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近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莫言的《红高粱》获得了诺贝尔奖。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对其获奖有功不可没的功劳。本文通过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忠实、背叛、重写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来研究他所翻译的《红高粱》是否忠实于原作及其被广大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对原文及译文间的适应与选择。本文利用胡庚申提出的适应选择翻译理论,剖析了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活动,发现葛浩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在各种语境下都做了灵活变通,精确的选择目标语读者所在文化中的词来适应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说《红高粱》地域色彩浓厚,充斥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包含大量方言。文章运用巴兹尔·哈蒂姆(Basil Hatim)和伊恩·梅森(Ian Mason)的语境维度论,从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维度对《红高粱》的地域方言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葛浩文的翻译较好地从语境三层面对应了原著,在准确传达源语内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方言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操纵、改写源语的特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比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及其译本,透析了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女性主义翻译,凭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再建了更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凸显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以文本翻译为媒介,让西方世界听见中国女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根据Talmy运动事件词汇化理论,以莫言《丰乳肥臀》及葛浩文英译本中动词"流"及其激活的流动类运动事件为实例,采用定量观察和定性分类分析的方法,探寻汉英小说翻译中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再词汇化模式特征。研究发现,葛浩文译文中再词汇化后的运动事件核心动词语义包容信息与原文核心动词相比存在差异,且语义包容量普遍大于原文,词汇化程度高于原文;不同的语义成分也表现出融入动词的不同潜力。本研究借助现有的小说平行语料,寻找汉英小说翻译词汇化模式的整体倾向,以期对移动类动词的汉英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姚伟 《海外英语》2014,(13):155-156
《红高粱家族》中文化信息的合理转换对于其译作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该文将首先采用尤金·奈达对于文化的"5分法"将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对葛浩文先生译文中5类文化负载词进行梳理,找出其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为后续译者翻译中国文学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描写藏族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文中广泛使用叠词和拟声词以及反复和比喻修辞,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以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汇和修辞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探析译者是否保留原文中表达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的语言形式,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文体效果,进而表明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和乞巧歌是一种歌谣,其内容丰富,合辙押韵,语调诙谐风趣,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通过分析《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探讨了西和特色方言的翻译策略,对方言翻译和歌谣翻译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此书译者在翻译时灵活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直译法和逐词翻译法,以及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仿译法和改译法,对不同的方言词汇根据语境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使得译文流畅、地道。然而,由于汉语方言书面化的困难,《西和乞巧歌》中部分方言词汇并未在书面文字中表现出来,且原语文本中所有的西和方言特征和口语化特征在译语中全部被抹杀了。尽管如此,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方言是让方言作品走向世界的方式。作为第一部关于西和乞巧歌的英译本,此书对于乞巧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翻译策略使乞巧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能够流畅表达,使得英语读者能较好地理解中国北方的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18.
雪漠通过大量乡土语言的书写,凸显其小说《大漠祭》与《猎原》的甘肃地域民俗、民情和民风。两部小说共包含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在内的1046条乡土语言。运用周领顺教授提出的“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对小说英译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与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对不同类型的乡土语言善于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其特点是:成语以解释性意译为主,谚语和歇后语多使用直译策略,惯用语和方言主要采取归化式意译的方式处理。两位译者把直译、意译、归化等翻译策略灵活地结合起来,在保持源语文化韵味的同时兼顾了译文的接受性,使译文和原文得到了较好的契合与呼应。  相似文献   

19.
自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莫言的作品。而作为莫言最广为流传的一本小说,《红高粱家族》被译成多种语言,其译本也成为如今翻译研究的最佳素材。本文旨在对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中译者葛浩文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通过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从选择与适应这两个方面对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几个主要因素。借助本次研究,作者希望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翻译过程和进行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20.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