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接着讲”冯友兰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认为冯友兰在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时呈现出以目的说大境界的理路,在具体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中的各小境界时又呈现出以手段说小境界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恒德久远 ,择乎中行 ,是孔子道德修养论和儒家处世哲学中的思想精髓。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坚持道德修养 ,而没有“恒德”和“中行”这两点作支撑 ,就很难达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道德操守的恒久持一 ,就必须择乎中行 ,只有中行而不走向极端 ,才可以持之久远。孔子的道德修养论虽然具有积极地进取性和斗争性的一面 ,但更注重在伦理道德思想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并始终把中庸精神看做是这一平衡机制的核心和其道德精神的最高诉求。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4.
用“三分法”来建构伦理学的新体系,把道德褒扬与道德谴责,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变成道德褒扬——道德容许——道德谴责,道德意识——道德制度——道德实践,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品质,……这样一束,其体系就更加全面、完整、深刻,逻辑严密,哲理性强。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境界”(意境)说,在我国词学以至整个文论发展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跟西方的某些文论遗产,特别是康德的“美的理想”、‘“审美意象”说,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方式”与“无意志”、“无痛苦境界”说,关系也颇密切。从二十世纪初期直到今天,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  相似文献   

6.
在“克己复礼”诠释史上,“克去己私,复返天理”的思路虽具有典范性意义,但在宋儒杨慈湖那里遭遇了挑战.慈湖从心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赋予“克”、“己”、“礼”等概念新的内涵,提供了异于传统的颠覆性理解.慈湖对“克己复礼”的全新阐释在阳明后学那里得到了积极回应,他们对该问题的理解与慈湖有颇多契合之处.由此可见,经典文本具有开放性,通过思想家们创造性的解读,往往可以生发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德”大都是沾染着浓郁功利色彩的“政治道德” ,孔子对这种“德”进行了超越与改造 ,使之成为一种“人格德行”。这种“德行”是通过一定修养途径所能达到的特定境界。求“德”主体在过程中能体味精神愉快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是儒家学者努力阐释的对象,郭子章试图调和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格物”是格物之本,身心意知为本,家国天下为末。这种阐释,意在强调“在平等极处”进步,对于道德修养,是极有意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以德行政,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建立起道德建设与监督机制,树立起为学校师生服务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和“以德治国”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关键。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这是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实现“以德治国”,以德治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辩作为魏晋玄学论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后人.汉末魏晋之世,天下大乱,汉代经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的思想现念随之觉醒,言意关系重新受到士人关注.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家言论的简要分析,指出他们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博大精深的中国体育伦理思想与中国泛道德化的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仁爱"精神,其特征表现为:先德后艺,以艺显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探析,旨在深刻的理解中国现代体育伦理思想的渊源,从而更好的把握体育伦理思想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大流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思想纷争。在诸如“民族形式”问题、“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写光明为主”的问题等方面,以周扬为代表的一派和以胡风、冯雪峰为代表的一派,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前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谋求对文艺问题的政治化解决。后者却强调文艺用它特有的方式为现实服务,两个流派的纷争一方面彰显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各自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或是两种文化的整合,都不应停留于空泛的简单化结论,而应首先对各个相关概念,包括“分析性”、“综合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做出清楚的界定并有很好的了解;进而,所谓的“辩证综合”也不应成为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研究的一个“万能模式”,而应明确地区分出“互补”、“渗透”与“整合”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为自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其主旨有过多种研论,但无不有瞎子摸象难得要领之虞。凭实而论,是书所塑造的天宫地府神精魔怪亦是社会和人世间人际关系的折射。其深层意蕴在于奉告那些曾受过各种挫折或受过多种打击之后的人们应重新振奋精神,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掌握生存的本领,此其《西游记》主旨之三昧。  相似文献   

18.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犯罪核心环节是"淫秽信息的传播",可以纳入传播学视野予以解析。传播淫秽物品罪属犯罪形态的传播现象,它的传播要素均显示了与正常传播迥异的特征,如传者身份的隐匿性,动机的恶意性,内容的诲淫性,道德的腐蚀性,价值的缺失性,媒介的微缩性与在线化,受众动机的深层性等特点。因为它是隐秘状态的传播,因此对谁是受众、受众接触淫秽色情与其可能产生畸形性行为、性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有许多难点,一般认为,通过模仿效应、脱敏效应和引动效应等消极的传播机制而产生社会危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蔓延对性道德的销蚀及性观念的蜕变,娱乐化大潮席卷下的大众传媒"性话语"对现实的误读及对受众的误导,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等都可能为淫秽色情信息提供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华夏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而又有世界性理念的"天下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与"己"和的"佛",与"天"和的"道",与"人"和的"儒",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华夏文化的主体。源自印度的佛教,在华夏文化与华夏意识的大环境里转世为生、转识为生,最终实现了中国化。其对西方歪风有强大的"免疫力",故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全球化"的冲击,必须要张扬华夏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