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而”在文言文中当连词用,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到不同的连接作用。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可译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此句译为(蛇身)黑底白花纹。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便”、“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而”表示“学”与“习”行为的先后承接关系,此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先秦汉语里“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而”的语法性质,认为,“而”在“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没有虚化成词素,仍然保持者连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宜采用“借鉴”而不是“移植”、“渐进”而不是“突变”、“调控”而不是“自流”的策略,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课程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走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比较稳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相似文献   

5.
传统课我们称之为“封闭课”,是因为它有:单一而封闭的教学内容、单一而封闭的教学方式、单一而封闭的教学空间、单一而封闭的评估手段。针对“封闭课”的“封闭”,我们开展了中学历史“开放课”的教学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开放”史料和史评,允许不同的史料和史评进入课堂;“开放”教学空间,除教室外,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因特网也作为“教室”;“开放”教学评价,除继续用传统的考试题外,更多的是用“开放题”,还有心理评估、学生自评等;“开放”师生关…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超越精神在于开出道境的大视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层次属于悟性,居于语言逻辑概念思维之上,所以必须超越语言而诉诸“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悬置”为超越之根本。而庄子倡导的“悬置”不同于现象学的局部“悬置”,乃是体道而对于传统和现存观念的根本放弃,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多彩的超越指引,根本在于“化”而“无己”的指引。“心斋”、“坐忘”、“吾丧我”都归结为“化”而“无己”,唯如此方可进入道境,方能有“原发创生”的智慧绽放。  相似文献   

7.
一、DigitalLibrary的实质在英语中,“digital”是“数字的、数字显示的”之意,而“library”则有“图书馆”和“藏书、文库”之意。把“DigitalLibrary”称作“数字文库”较为恰当,因为它是指“拥有信息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有用的多媒体数据、信息、知识的有序集合”,而不是指搜集、管理、传播和利用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实体,它  相似文献   

8.
试解“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笔法”源于孔子修《春秋》。在材料取舍上的“笔则笔,削则削”,表现手法上的“以一字为褒贬”,内容上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表现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五个方面,是借修史以传其“道”。“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样"和"一个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和“一个样”都能表示“同样;没有差异”这样的意义,但二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句法上,“一个样”只能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宾语和补语,而“一样”还可以做定语和状语;在语义上,“一个样”有表示“差异性”和“意外性”的倾向,而“一样”没有这个倾向;在语用上,“一个样”具有强调的意味、不自足的语境特色和鲜明的语气色彩,而“一样”很少具备这样的语用价值。“一样”和“一个样”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二的主观性程度不同造成的。“一样”主观性程度弱,“一个样”主观性程度强。“一个样”的主观性程度强,既跟量词“个”的介入有关,也与“一样”和“一个样”的历时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数学思维和让课堂灵动,巧妙设问是关键。文章从循“趣”而问、按“情”而问、顺“需”而问、迎“疑”而问这四个方面阐述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关系上看,矛盾是一分为二,而由矛盾所推动的事物之变化发展却呈现“不及”、“中”和“过”三种基本状态或环节。因此,离开“不及”、“过”就不能“识中”,也不能正确地“达中”和“执中”,而必然表现为平庸、保守、惰性、不求上进、调和、折中主义。“取中”、“允中”和“批中”只是一种“应然”的分析,而并非对“中”本身的“突然”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醇而肆”审美风貌理论尚未为学界所注意。“醇而肆”理论体系的形成,可追溯至清初徐元文《王阳明先生全集序》所建构的“浩然之正气”本体论、“养以充之”工夫论和儒家旨归价值论。对徐元文的文章进行探索可以发现,该理论体系经由韩愈创生,苏轼、朱熹发展,徐元文建构而成的清晰脉络。徐元文又得同期魏禧、李光地的理论言说所羽翼。“醇而肆”的价值旨归,在韩愈那里是儒家义理为主以成“醇”、融合《庄》学等百家以为“肆”的理论存在;中间经苏轼“浩然之气”《孟子》学和朱熹“阳德刚明之气”《易》学本原追问,尤其魏禧《中庸》学的“中”发而“逾节”成“醇而肆”的论述,其儒家价值旨归得以确定。通过对“醇而肆”与“中和”的辨析发现,“醇而肆”与“中和”一样,是儒家关于文学审美风貌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进入“由A而B”格式的主要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由A而B”可以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和定语。表示发展变化趋向或过程的“由A而B”要求A、B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由此而B”“由A而来”等是表示原因和由此产生结果的“由A而B”的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14.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15.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只要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音,就能辨析这些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xu。二、借助形旁辨析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登     
重申“行动研究”,使教师真实地参与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良华副教授在《重申“行动研究”》一文中提出,现在有必要重申“行动研究”。文章指出,行动研究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程度地被误解和滥用。在真实的行动研究中,“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每一个特征都隐含了某种危险和困难。如:教师能否走出“合作尴尬”而真实地“参与”研究;能否挣脱“制度束缚”而赢得实践和观念的“改进”;能否汲取“他人智慧“而”系统地研究问题;能否以个人实践语言“公开”表达自己的做法。文章进一步强调行动研究追求以系统的科学方法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也恰恰是为克服以上这些困难,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并显示出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等精神,而不是“随意性的问题解决”。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深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和脂砚斋生怕《红楼梦》不为人们所接受 ,而发出“谁解其中味”、“能解者方有辛酸的泪”的浩叹。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来看 ,2 0 0多年来广大读者群从“情而思、情而动、情而伤、情而痴”四个方面韵趣信息反馈了《红楼梦》作者美的情愫信息的施控 ,虽然大量集中在“恋情、爱情” ,但也不乏对“友情、亲情、人情”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9.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果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读音,就能辨析它们的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 xu。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以“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教育也相继问世。由于洋务教育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所以其问世伊始便伴随着“中体”与“西学”之间的矛盾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两难选择。“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引入“西学”保存“中体”而展开,却以打破“中体”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