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浮力》教学中,借助杠杆演示浮力中的几个规律时,取得了良好的直观效果。现介绍如下。a.演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向上的浮力。如图1所示:在平衡的等臂杠杆两侧等距悬挂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然后将装有水的烧杯向上移,物体被浸没到水中,此时可观察到杠杆逐渐倾斜,这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再用酒精或其它液体代替水重做上述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b.演示物体所受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图1如图2所示:左边烧杯盛酒精,右边烧杯盛水,将烧杯同时上移,直到…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章是教学的难点 ,虽然初中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浮力有粗浅的认识 ,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及什么情况下有浮力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作了以下三步 :第一 ,从理论入手 ,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同时强调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 ,水中物体向左 ,向右的压力 ,向前 ,向后的压力是互相平衡的 ,由于上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所以F向上 >F向下 ,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合力即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第二 ,演示实验 ,设置疑问 :①把蜡烛 ,木块放入烧杯中后加水 ,观察木块 ,蜡…  相似文献   

3.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我們最近曾在两个学校試教过十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試用本)的一部分教材。我們感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以前,我們曾从原校任課教师那里了解到,学生在理解这个定律上往往会訊为物体浸在水中越深,所受的浮力就越大;还有不少学生对“排开”的液体不理解,总认为就是“同体积”的液体。在讲解的时候,我們就針对这些問題想了一些办法。对前一个問題,除了說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上下压力差不随深度而改变,因而所受的浮力也跟深度无关外,还特别增加了一个演示,用彈簧秤来称同一物体浸沒在液体中不同深度时的重量,让学生亲眼看到这个重量跟深度无关。对后一个問題,我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浮力,是在综合比重、压强、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新课题.为了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定律及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课本中设计了相应的演示实验.我们在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及实验课的教学中,加强了演示实验与理论教学的配合,结合学生教学实习实际,对教学中易出现的实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浮力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激发了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我们不成熟的做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黄梅实验中学张流柱(436500)新编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采用烧杯代替溢水杯,研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能较直观地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但也很容易地导致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浸入液体...  相似文献   

7.
在物理学中,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手段。实验就是在人为条件下再现物理现象,其目的一般来说就是发现实验中各相关物理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检验相关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各相关物理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演示实验,该实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关系是F浮=G排。因此,我在演示实验中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物体浸在液体中,就要受到浮力;物体浸在液体中,就要排开液体”这一现象,使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讲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都是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和金属块受到浮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以为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才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不能理解金属块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所受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笔者把此演示实验做了简单的改变,装置见图,演示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91页中,有一个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其设计如图1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b把物体浸入液体,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C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图1教材中的实验装置 从  相似文献   

10.
浮力这一章既是初二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好浮力这部分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1牛顿水产生10牛顿的浮力”,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浮力这个概念,同时可以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公式F_浮=ρ_液gV_排可知,浮力F_浮的大小是由作为载体的液体的密度ρ_液和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_排(即物体浸在液面下方这部分的体积)所决定的,而跟液体的重量无关;跟物体浸没时物体在液体内所处的深度无关等等.学生对于浮力跟深度无关这一点通过演示实验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浮力跟液体的重量无关都感到难以理解,往往要同阿基米德定律中所说的“浮力等于物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一般只是证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即一个物体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当物体浸在水中时,容器的侧面有一导管可以把水排出,再称量所排出水的重量即为浮力大小。虽然通过它的演示可知浮力大小,但其无法演示浮力为什么会产生,即浮力产生的原因。为帮助学  相似文献   

12.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这一原理虽不难,但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则不容易。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头脑中常存在不少错误观点:常把物体的体积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混为一谈;认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深度有关;浮力与液体内部的压强(p=ρgh)相混淆等。造成这些错误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3.
a .要明确用意。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大纲 ,吃透教材 ,明确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 ,初二物理《浮力》一节的用弹簧秤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称同一物重而存在读数差的实验就是用来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是先肯定物体受到了浮力 ,然后再做实验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这就与教材安排实验的用意不相符了。b .要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和熟悉仪器装置 ,备好实验材料 ,预做实验 ,估计可能出现的故障 ,考虑好应急措施 ,以确保课堂实验成功。例如 ,在初三物理电学实验中 ,如果要使用学生电源 ,就必须先检查学生电…  相似文献   

14.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在学过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来研究浮力问题的.这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和深化.本章内容共分四课时.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和第四节选学课,教材既有演示实验和理论推导,又有原理和应用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推理和想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2.学生分析学生虽然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往往受生活经验的干扰, 由于浮力与液体内部压强有关,学生知道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  相似文献   

16.
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种类繁多,并且在分析和运算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内容。以下是有关浮力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典型运用问题的解析的归纳:一、实验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得的物体的实际重力以及在液体中称得的视重之差来计算浮力的方法。公式是:F_浮=G_(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_(物体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例1用弹簧称量一物体,当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19.6N,而当物体浸没在水中称时读数是14.7N,求该物体的密度。解由题意可得:F_浮=G_1-G_2=19.6N-14.7N=4.9N。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编排的教法有两处不太妥当 :(一 )用称重法来建立浮力概念。该实验是在弹簧秤下挂一重物 ,先在空气中称出物重G ,再将物体浸入水里得到弹簧秤的示数F′,引导学生通过对F′和G的比较分析得出浮力的概念。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但是 ,用它来建立浮力概念却是不太适宜的。其理由是 :一、教育心理学指出 :“表象在形成自然科学的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 ,“在教学中要通过特殊手段使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突出出来 ,以便受到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不能把浮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物理“浮力”一章中,有一类问题专门研究经过某一与浮力有关的物理过程后判断液面是升是降,还是不变.对此类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解答时经常出错.但是利用填充法解答,则会既准确又快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填充法,就是首先设想把物体从液体中取出来,得出物体所占液体空间的体积(其实就是V排);然而求出物体发生某一物理变化过程后,  相似文献   

19.
这样做“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更好宜城县孔湾中学张海鹰(441400)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中安排了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演示实验。若按此演示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定律,学生就会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有多重的液体溢出,这物体所受浮力就有多大。”因而...  相似文献   

20.
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张木兰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里关键是要使学生对“排开的液体”有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把排开的液体(水)由溢出口排出容器,流入溢出口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