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笔者在一家对台广播媒体实习时,曾经采访了一些岛内人士,感觉相较于一般采访,采访岛内人士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归结起来是"三难":难约、难问、难选择话题。1.难约对方觉得做对台宣传的媒体,不但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没多大帮助,反而还有可能被"利用",成了两岸"舆论战"的"炮灰"。所以,能避则避。2.难问  相似文献   

2.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相似文献   

3.
采访难是每个媒体记者都要面对的客观事实,如何让对方接受采访,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机密的接触性,如何应用是一个相当难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隐性采访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以期完善新闻法制和保障依法开展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5.
对记者采访权益常常受到侵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张西明出语惊人:当今社会,记者挨打有诸多必然性。张西明稔熟新闻业现状。他说,记者之难主要有四,采访难,报道难,评论难,人身安全和采访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6.
花晓 《青年记者》2008,(12):80-81
当明星难,采访明星亦难,写好明星更难.但只要积极作为,"难点"就可变成"出彩点".这是我在<前卫报>开辟名为<记者·明星面对面>专栏时的一个体会.  相似文献   

7.
说到军事新闻的来稿质量,编辑们感触最多的是一眼看中的好稿少,可编可不编的多。而记、通讯员们又觉得军事新闻难写。写好军事新闻固然不易,但好稿少的原因不在难写,而在采访功夫不到家。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所有业务中,“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可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中,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9.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0.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11.
博览     
采访对象的类型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常心态趋于正常化,这样才能保证采访活动顺利地进行,采访到事实准确的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把采访对象归纳成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难的主客观原因采访中,不少记者常常为抓不住一个重大题材,提不出一个重大的、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新问题而发愁或冥思苦想.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又最困难的技术.新闻实践表明,提问难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由于采访中记者要在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4.
我是怎样报道谢军卫冕的──采访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卫冕赛体会黄振中采访名人难,在国际大赛中采访名人更难。在随谢军去摩纳哥采访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卫冕赛中对此体会较深。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卫冕赛有其特殊性,双方棋手都怕干扰,对记者采访挂出免人牌。中国国际象...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党心态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媒体对于企业的采访工作有越来越难的趋势,以财经新闻中对于企业经营者的采访为例,在企业组织规模化后变得层层节制,增加了新闻信息挖掘上的难度,面对媒体的邀约采访时,企业不一定和过去一样欢迎,而是变得较为谨慎.由此可见,采访准备工作中的预约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几乎可以说一篇好的报道,是从成功的约访开始.  相似文献   

17.
王友旗 《今传媒》2016,(3):116-117
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手段在宣传报道中十分重要,它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是记者从业的基本功底.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通过采访来完成的,是通过亲自观察、倾听、思索、分析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判断.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预约性采访、等候性采访、调查性采访、追踪性采访、即席性采访、隐蔽性采访、电话采访和话筒采访等几种电视新闻采访的具体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采访,是个复动词。采者,采集也。周总理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必须在二百多万朵花上采集,记者采集新闻,也要有蜜蜂采蜜那种精神。访者,问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无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不善于问,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如果一不勤于采,二不善于问,断然难成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要采访,就要跟人、跟事打交道。而人,又有各种各样的人;事,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求不同的采访方法。运用采访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交流障碍的问题,提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提问技巧,即在提问中应包含语言、策略、情感三种素质,以达到记者从被采访对象处了解真实情况、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