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相融的世纪。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这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金笑萍 《江西教育》2009,(11):20-20
上饶市第一小学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精神的养育,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把人文教育根植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让人文之光烛照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3.
“文理相通,以文见长”教学框架是由上海市曹扬二中提出并构建。这种教学框架要求学校积极创建人文环境,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文拟从社会现实、理论背景和指导意义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文理相通,以文见长”教学框架的认识。不容乐观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人文精神?学校教育如何培育人文素质?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几年来,上海市七宝中学以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拓展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理念,并从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多方面构筑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实践体系。 在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愈益受人瞩目之际推荐此文,是希望引发对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庞敏 《教育导刊》2003,(4):59-60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环境科学教育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是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为标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自从1996年发布以来,全国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呈现出“绿色教育”蓬勃的生机。一、社会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育承担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时代,人类与…  相似文献   

6.
谢晨  周红心 《现代语文》2005,(12):57-58
古人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交际工具”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作为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教学月刊》2005,(8):15-15
学校创办于1994年,以余姚“四先贤”之一朱舜水先生之号命名。学校占地30亩,有31个教学班,1956名学生,103名教职工。建校十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形成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声誉卓著。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省示范初中、省科研兴校200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研究》2006,(1):F0002-F0002
柳州市一中依山环抱,环境幽雅别致。学校着力营造“品味高雅,人文见长”的一中学校特色,校园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校凭借“追求卓越,争创唯一”的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教育报》将该校列入“中国名校600家”。 学校现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59人,中级教师59人,拥有一支在全区及全市享有盛名的名师队伍。2003年,进入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被自治区教育厅誉为“文理并进,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学校,被柳州市教育局定为推荐申报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创办于1998年。建校十年来,坚持“科研兴校,人文见长,伞由发展,创建特色”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十大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党的十六大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说明国家将在政策上对教育继续大力支持和投入。“发展”主要是指目标要求,既有数量和规模的要求,又有教育质量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规模和数量上应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质量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发展什么专业;二是培养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