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年儿童研究》2012,(5):17-18
每个人都有自己接收外界信息的方法。人类和外界联系有三种基本沟通模式: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的人看世界,听觉型的人听世界,触觉型的人感受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用何种方法与世界沟通,因为这些都是潜意识行为。当然没有人只采用其中  相似文献   

2.
声乐首先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学习者拥有一对"好耳朵"往往比拥有"好嗓子"更为重要.声乐教学中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基础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听觉审美的培养两部分,重视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它的基本特征是“听”,也是它的首要特征.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遵循听觉艺术的感受知规律,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运用多样的听觉方法,开拓多种的听觉渠道,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多角度地去实现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视觉阅读、触觉摸读和听觉阅读是视觉损伤接受外界信息、丰富阅读内容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三种阅读方式。视觉阅读是指将传统的印刷字放大.或低视力借助于放大镜、闭路电视或其他设备阅读常规的印刷字材料;触觉摸读则是将传统的印刷字翻译成盲.由盲人凭触觉来摸读。它们是我国盲教育中采用的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由于我们只能将有限的书面材料转变成大字本和盲.视觉损伤的视觉阅读速度较慢而且容易疲劳,闭路电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觉阅读是一种更有效的阅读方式。听觉阅读是通过倾听录音带来感知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可以是教材,也包括大量的休闲阅读材料。听觉阅读是工业化国家盲教育康复领域内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四十分钟的音乐欣赏课,我们能做什么?当然,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思考音乐欣赏课中,我们能给学生什么。下文,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1.给学生一双会听的耳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聆听的机会,并用多样的方法,优化听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听觉印象。设问聆听。设问聆听要求教师在聆听前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认知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这样可以让学生听得  相似文献   

7.
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发展听觉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特点,通过音画结合,让听觉、视觉、动觉协同配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感知学习。作为技能目标的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其过程应当有美的体验相伴,最终的落脚点应当在“以美育人”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采用三种方式分别对词汇的记忆效果进行研究,即听觉输入和听觉加工方式、视觉输入和视觉加工方式以及视觉输入但听觉加工方式。结果发现:无论从即时测验的成绩来看,还是从延迟测验的成绩来看,使用视觉输入、听觉加工的方式都更有利于英文词汇的记忆和保持。  相似文献   

9.
王茹 《教师》2010,(12):96-96
声乐首先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学习者拥有一对“好耳朵”往往比拥有“好嗓子”更为重要。声乐教学中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基础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听觉审美的培养两部分,重视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信息的基本渠道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科学研究证明:在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95%以上。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几倍。因此,好的教学板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直接而又重要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只有让学生听足、听精、听细,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逐步丰富音乐体验,培养听觉感知,最终使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针对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唱"轻"听"的问题,本文围绕优化"听"的内容、步骤和方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由于视力缺陷,盲童不能通过视觉来认识周围世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或家长应围绕盲童视觉缺陷来进行智力补偿。常用方法的听觉补偿法和触觉补偿法两种。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自己的“耳朵”,巧妙地引导学生“听”,以“听”带动学生的思维、想像和创造力,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霸权入手,阐述了国内外听觉文化发展和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听觉素养的概念,并对其外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界定,继而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职业听觉素养的种类及其培养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观念问题和方法问题,指出信息环境下不但不能淡化对教师以语言运用为主的职业听觉素养的培养,更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有效工具和手段,大力开展"听觉型微格培训",以大大提高教师职业听觉素养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16.
声音使心体与自我分离,"失真"的声音使学校道德教育研究遭遇瓶颈.听,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主要的信息渠道,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对听到什么产生重要影响.视听,能使研究者的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通过眼睛与耳朵同步获得的信息来揣摩被研究者.语言的德育意蕴不仅仅行走于字里行间,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不应拘泥于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将逻辑一语义的真值作为研究理解的中心,还应从语用的角度挖掘"声音"的行为意义.跳出语言非真即假的思维局限,学校道德教育研究将更加生动,更凸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诉诸感情的艺术,而领悟音乐艺术的美都离不开听觉。音乐通过声音而实现的全部实际的音响效果,只有通过耳朵的倾听来鉴别来协调才能弹奏出更美妙的音乐,可见听觉训练在钢琴学习和练习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内心听觉,要培养钢琴学习者的听觉素质,使其具有高标准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以达到高水平的演奏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听觉是人获取声音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具有许多不同于视觉的特点。音乐与听觉都具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双重性,自然听觉是音乐听觉的基础,但音乐听觉还必须要有意识等心理活动的参与。要成为优秀的音乐欣赏者,必须锻炼、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听足、听精、听细,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逐步丰富音乐体验、培养听觉感知,最终使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在"听"的安排上是充  相似文献   

20.
声乐是一门艺术,歌唱的过程是一个乐器制造的过程,要用歌唱的训练来重新制造它,使之适合歌唱的需要并要用生理的、科学的方法爱护、调理、使用它。标准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这个耳朵就是我们所讲的音乐听觉,对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讲,良好的听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