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瑜 《留学生》2011,(8):19-21
有这样一位华人作家.他不满足于仅仅写自己的小说,还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学的重任,他不愿看到中国的作家沉默不语,中国的文学在世界文坛上默默无闻,他孜孜不倦地奔波在中美两国.积极策划各种文学交流活动,只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一批年轻的贵州作家,成为贵州文学重新崛起的主力.进入新世纪后,他们更成了贵州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新近贵州作家的涌现,源于文学意识的现代性觉醒,他们终于明白了"小说可以不那么写,小说可以这么写"的道理.他们很快写出了一批"跟从前的小说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成为新世纪贵州文学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4.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展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22岁开始写小说至今50年文学生涯《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一书日前推出中文版。中国作协主席、作家铁凝为该书中文版作序。“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据她回忆,她对大江先生的好感源于“第一面”:2000年初秋,来华访问的大江,面对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设午宴,建议与会者用盒饭,称这样既简朴又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6.
用华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必然要面对华文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资源,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整套象征符号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潘雨桐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小说的话语结构是先锋叙事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意混杂交错的结合体;二、大部分小说采用“虚假结尾”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故事延展空间和虚虚实实的想象情境;三、寻找文化心理上的权威“父亲”,种族认同成为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四、部分小说中叙说着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缅怀和坚守;五、以极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情节叙述为铺垫,来讲述科技时代的异化主题。对传统士人节操和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充满尊崇。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作家张爱玲曾对自己只会写"阿妈的故事"而不会写无产阶级的故事充满自信和自豪。1940年代中期后,她却一再思虑自己与主流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关系,且担忧自己在主流文学史中的地位。张爱玲尝试开拓一个更迎合时代的写作领域。1950、1951两年,她在《亦报》连载《十八春》和《小艾》可看做她极力想"靠左"创作的代表。但自1952年离开大陆后写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则被看做是右翼甚至是反共的作品。事实上,面对翻天覆地的新时代,不只张爱玲出现创作摇摆,众多作家如朱自清、张天翼等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观念,而且出现普遍无所适从的创作困惑。  相似文献   

8.
《小姨多鹤》是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小说以展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而见长。严歌苓以女性人道主义视角塑造了竹内多鹤这样一个具有多重伦理身份的孤女形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身份以及种族伦理等方法来分析这部作品,进一步考察竹内多鹤所具有的多重伦理身份以及她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内容形式和创作手法上看,《天赋》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是关于创作的创作,小说中的小说。虽然《天赋》以激进的方式与传统小说告别了,但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它,宣告了自己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血肉联系:俄罗斯文学是作品真正的主角,俄罗斯文学传统不仅鼎力支持了小说男主人公费奥多尔·戈都诺夫天赋的成长,也成就了《天赋》,它成为作家写得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0.
<正>小主持人:老师,今天你拿的这张图片是位女作家吗?她是谁?主讲老师:这位女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就是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听说过她的名字吗?全体同学:没有。主讲老师:没听说过她的名字?一定有小朋友读过她的一篇著名儿童小说《小橘灯》。小主持人:哦,想起来了,这篇小说我看过,写得可好了。老师,今天就讲这篇小说吗?  相似文献   

11.
曾刊于1985年6月《人民文学》的小说《百合花》,谁读了谁说好。作者是著名作家茹志鹃,她别的一些小说也脍炙人口,令人爱不忍释。她小说之所以写得好,得益于读书功夫深,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茹志鹃的书室里,挂则条幅,赫然写着"煮书"二字,道出了她读书的情怀与方法。"煮书"靠的是"火候"。需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持久的毅力,用心读,下工夫读,要读到家,品出"味道"。  相似文献   

12.
私小说是日本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然而这两者在社会意识的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五四"时期中国"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和日本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结论为:日本的私小说不具备社会意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是缺乏社会性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残雪一直是新时期文学中阐释难度最大的作家之一,她创作的独特性在小说中的显著表现就是用梦魇般的情节和话语,勾画一幅奇异、丑怪的生存之图;以荒诞怪异的存在方式表达内心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结。她的创作以怪写悲,以非人道写人道,以非理性诉诸理性,传达出焦虑情结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惠兆阳 《华章》2007,(3):126-126
在后现代浪潮中,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开创了小说之先河的美国作约瑟夫?海勒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载入文学史册.书中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容,在"黑色幽默"中,这三点特征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在1976年发表了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女勇士>以旧时中国为背景,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虚构与简洁的白描手法,展示了一个生活在美国唐人街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女性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华裔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该书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她提出"世界小说"(GLOBAL NOVEL)这一写作方向,冲击了约定俗成的"伟大的美国小说"概念.十多年后,这种创作方向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创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水仙花的作品一直深受评论界好评。即使是今天,在当代文化批评的视域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集,大家仍会发现她对华裔题材的选择别有深意:她既未像其他部分早期华裔作家那样自我东方化,也未接受友人的建议将华人继续脸谱化,而是在充分尊重美国白人情感接受的基础之上,抵抗主流文化霸权主义,从华人的视角塑造真实、客观、复杂的华人形象,成为公认的华裔美国文学鼻祖。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中写女性人物的形貌,一是正面写:从作家的主观感受出发或重写女性的眼神,或重写人的动感体态,以突出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二是侧面写:从读者角度出发用暗示的方法想象其美,或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角度出发,不直接写女人的美,而写这些看到她的人的反应中来显示出她的美。这是避其文字直观性之所短,用其文字间接性之所长,并以生活和想象作基础的高明的写人技巧。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由作家和评论家共同谋划、共同完成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它是在全球文化寻根大潮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它的发动,一改往日中心城市是文学思潮发源地的格局,由中部省份的韩少功亮出了大旗,其他非中心城市的作家、评论家跟进。"杭州会议"对"寻根文学"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一扫长久以来"文以载道"、文学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格局,终于使文学回归本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寻根文学"两年后逐渐式微,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寻根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自身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界的干涉过多;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太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