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2.
我在讲授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词的上阕,明白了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来写夏日夜景的手法。接下来学习词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随口说月朗星稀的夜晚忽儿就下雨了。班上一个学生嘀咕:上阕有雨前征兆的。我灵机一动,顺势让学生自主探讨:雨前征兆是什么?很快,学生们发现上阕中“听取蛙声一片”。对呀!青蛙齐鸣是天气燥热的表现,暗示要下雨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能力。正在很多学生为自己的发现高兴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蝉鸣也是征兆。我还没来得及思索已有学生反驳:蝉儿鸣叫是节…  相似文献   

3.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或渲染氛围,抑或衬托品质,或者交代背景,……因此,掌握写景的秘诀尤为必要。这里采撷一二,帮助同学们撩开“写景”的神秘面纱。1.多觉描摹。要把景物描绘得具体可感,栩栩如生,多觉描写很重要。如:“在这幽美的夜色中(视觉),我踏着软绵绵的河滩(触觉)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视觉)。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听觉、视觉),发出温柔的刷刷声(听觉)。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嗅觉)。”(《海滨仲夏夜》)短文中,作者充分调动了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把海边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读…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触觉、味觉共占6%。从外界经5个感官接受到的信息传入大脑后,存储及运用这些信息需要内视觉(对应视觉)、内听觉(对应听觉)、内感觉(对应嗅觉、触觉、味觉等)的参与。培智学校的学生,由于先天不足,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去感受生活,他们更需要借助多种感官来调动学习的热情。培智学校的课堂必须以智障学生的实际需要为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整体能力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下面,从观察和感受生活两个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认识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作文教学》部分明确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材料。”所谓“观察”,并不仅仅是感官对生活的孤立、机械摄取和简单、客观的感知,而是依靠和通过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对  相似文献   

6.
“移觉”就是把人们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使人们获得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移觉”现象。我国珍贵的音乐文献《礼记·乐记》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稿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音乐本是诉诸听觉,但在这里音乐不仅变化无穷,使人感到悦耳,而且从听觉引起人的视觉、触觉,进入了“声人心通”的境地。美术上,人们把红、橙、黄色叫做暖色  相似文献   

7.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就使其变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研究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器官去研究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听觉环境和触觉环境,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环境,如一曲悦耳的轻音乐使人心旷神怡,而嘈杂的环境使人心烦意乱.因此我  相似文献   

8.
【写作指导】所谓六觉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可以说,所有的观察都离不开这六觉。六觉观察法是视觉观察法、听觉观察法、嗅觉观察法、味觉观察法、触觉观  相似文献   

9.
吴伯萧在《歌声》中写道: 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 作者描写延安的歌声,却用“河流”、“海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你辨不清头尾”等一连串视觉所见的形象去表现,而且还用“摸不到边际”这一触手而不可及的写法去形容。这样就把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了,这种感觉上的彼此沟通,就是修辞学上所讲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0.
夏琴 《安徽教育》2012,(5):53-53
<正>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必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综合起来的通感联觉,才能更好地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音乐除了可以在听觉上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外,同时在视觉、触觉、情绪、联想等方面都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做“五感通信”?目前的通信只包含以下两感:即用耳朵的听觉收听讲话声音,用眼睛的视觉观看电视图像。“五感通信”技术,不但要在通信系统中传输听觉和视觉信息,还要传输嗅觉、触觉和味觉信息,以便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富有现实感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3.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它是把听觉、视觉、嗅觉、昧觉、触觉等为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又是一种奇特的比喻,能使语言的表达形象具体可感。例如(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清香”是用嗅觉感知的,“歌声”是用听觉感知的,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与听觉沟通了。(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场,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高中第一册(长江三峡》“绿茸茸的草场’是用视觉来感知的,“充满幽情的乐曲”是用听觉来感知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转移,使语言的表达既有色,又有声。(3)…  相似文献   

14.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改变我国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落后于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就必须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大力推广学校电化教学手段”。从学生接受知识的生理学角度看,学生接受知识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实现的。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为总信息量的85%左右,由听觉获得的信息量为11%左右,这样由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量为总信息量的96%左右。现代教学中要求人们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而电教媒体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通常,学生认为观察就是视觉的“看”。这样理解很片面。其实,观察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倘若在观察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功能,并把观察所得运用于写作,表达就能形象生动,文章就能丰富多采。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观察·感悟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观察就是看。其实,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在整个活动中常常是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全方位地认识生活。例如风,难以看到,不易描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绘春风,即是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味觉——“混着青草味儿”,听觉——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声有味。极富情致。  相似文献   

18.
结合点一:学生读课文第10段,画出本段所使用的动词:跳、拔、陪、聚、点、磕、退、架、飞,并思考动词的作用。片断训练:仿照此段以“打防疫针”、“纺线”、“陈佩斯吃面”、“接力赛”、“拔河”……为题写一片断,至少使用5个动词,表现人物的特征。结合点二:学生读课文第11段,讨论:找出文中使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地方,体会写景从多方面着笔,思考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的目的是什么?(衬托出我渴望看戏的迫切心情)片断写作:请同学们仿照第11段的写法,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情景写段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喜悦心情;或月考失败了,回…  相似文献   

19.
盲人由于视觉上的缺陷,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就成了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官通道。市面上有关盲人嗅觉设计领域有关的产品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色彩识别方面,市面现有的色彩识别系统都是在听觉的基础上设计制作的。此次的设计内容采用触觉和嗅觉双感性设计作为研究的基础,目的在于降低资金成本,以让盲人普及色彩的识别。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