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12-17
真空教是近代赣南客家地区新兴的一个教门,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传到中国的10多个省份并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粤东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宗教文化,有许多粤东籍华侨在真空教盛行的东南亚各国安居,那么,真空教是何时传入粤东的?粤东与东南亚真空教道坛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文章结合在梅州的田野调查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作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西方宗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他们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传播了近代西方文化,特别是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西方传教士又把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传入西方各国,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冯君 《嘉应学院学报》2012,30(10):10-14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其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这给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对近代以来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起,粤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市民聚集在一起唱客家山歌的文化现象,本文以梅州城内的客家山歌对唱、翁源县城的"山歌集"和韶关市内的"山歌会"为实例,报告了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背景、过程和方式,进而提出采集和研究客家山歌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呼吁。  相似文献   

5.
"先有程旼,后有程乡",程旼是定居客家地区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人。程旼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以德化人,是外来者与土著和谐共处的典范。自宋朝以来,历代政府都重视对程旼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促进了粤东客家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打造"文化梅州"、"世界客都"背景下,充分利用程旼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迁徙路线和民族称谓、习俗信仰等方面看,武陵地区的巴虫延、苗族、客家与粤东虫延、畲、瑶和客家有着多重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7.
粤东客家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近代粤东客家地区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7):14-19
晚清以降,粤东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的"过番谣",这种歌谣见证了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的辛酸史、血泪史。客家人为了生计而"过番出洋"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公度则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客家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作了生动的描绘。试图在客家民俗文化的视野下,对粤东客家的"过番谣"与公度先生的"过番诗"进行现代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相似文献   

11.
粤东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宋代九倍于原住民的移民进入梅州,古越人消失,客家概念出现;但他们又在元初消失殆尽。明代大动乱导致移民大量进入,在形成粤东新县客家的同时,也使几成废墟的老县客家得以形成。粤东不存在一个千年不变的民系,罗香林的五次大迁徙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龙屋则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文化魅力向为学界所关注。围龙屋是粤东梅州客家地区标志性的民居建筑,本文试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围龙屋主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其文化功能,及其整个建构体系中的意义。围龙屋模式的民居,其形成时间,保守的估计在南宋宝以前,距今约有800多年。围龙屋的根在梅州,主要分布于梅州市各县,中心区在梅县、梅江区、兴宁市,向蕉岭县、平远县、五华县、大埔县及丰顺县辐射等,相关文化符号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建设梅州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风情浓郁,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应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CEPA实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和"客家文化"特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精心打造"世界客都.中国梅州"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扮古事"是梅州五华县中南部地区长久以来流行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它对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已列入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华扮古事至今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更好地认识梅州传统客家民俗文化和乡村社会,都将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有程畋,后有程乡”,程畋是定居客家地区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人。程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以德化人,是外来者与土著和谐共处的典范。自宋朝以来,历代政府都重视对程畋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促进了粤东客家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打造“文化梅州”、“世界客都”背景下,充分利用程畋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东"客家拳"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客家拳派主要指清代中晚期传入梅州客家地区后所形成的武术流派。本文深入探析其传入时与"天地会"相关的社会时代背景、拳派关系特征以及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外影响因素,希望为客家武术发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新嫁娘诗》以梅州客家地区婚俗来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生活情趣栩栩如生。作品表现了新嫁娘婚姻的幸福,而且传递了梅州客家地区传统婚俗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客家俗语是客家地区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口头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有一定的教育和警醒后人的作用.收集了梅州和台湾美浓两地的部分客家常用俗语,对两地的客家俗语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而揭示美浓与原乡梅州的客家俗语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和标志的龙,在粤东客家地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龙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风水龙俗。通过对粤东民间社会龙俗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