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玩具也想﹃回家﹄文\韩惠茹每天下班之前,我都让幼儿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从哪里拿的,放到哪里去。有的小朋友能够很认真地去做,可有的小朋友就像没听见一样照样玩,不去收拾玩具。这天,我想了个办法,问小朋友:“爸爸、妈妈快要下班了,你们是不是在等待爸爸妈妈接...  相似文献   

2.
学做小主人     
最近,班里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玩具玩完后不放回原处;头饰放在地台上被踩来踩去;图片玩具掉在地上没人过问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组织了一次主题谈话《学做小主人》。首先,我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幼儿听,并请幼儿讨论:班里出现这些问题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有的小朋友说:“这样做不爱护玩具。”有的说:“头饰踩坏了就不能用了。”还有的说:“图书掉到地上会被踩坏,那我们班就没有图书看了。”我接着问:“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出现?”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应该不把玩具扔地上”“…  相似文献   

3.
尹花 《教育导刊》2006,(9):38-40
引言:每个学期,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整齐地收拾玩具,教师都会做各种标志,贴在玩具柜的上面,教幼儿认识玩具和标志,学习怎样按标志收拾玩具。但这个学期,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让幼儿自己尝试设计玩具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不会到会,由此学会了很多东西。当幼儿贴上自己设计的标志时,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费唇舌,他们就能自觉地按标志收拾好玩具。纪录的聚焦点1.我们来帮玩具设计标志。二○○六年九月号下半月教育导刊老师:玩具柜上的玩具摆得乱七八糟,怎么办?智恒:小玩具都找…  相似文献   

4.
题为“医院”的角色游戏正在进行之中。我看看时间,已经半个小时了,该让孩子们小便、洗手、吃点心了。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请收拾好玩具,上厕所去。”可兴趣正浓的“医生们”充耳不闻,继续玩着。后来我又生气地说:“看哪个小朋友先收拾完,缪老师就最先给他发糖。”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对幼儿管得多,许多该由幼儿学着做的事情都由我包办代替。每天早上晨间活动多数是室内桌面游戏,幼儿按小组坐好,由教师发玩具,不管幼儿喜欢不喜欢这种玩具,不管本组的同伴是否合得来,都要在组内玩,不许离位,不许大声说话,玩后也在往由教师收拾玩具。结果,有的幼儿宁愿坐在位置上,什么玩具也不玩;有的幼儿则在组内哄闹。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造成了幼儿心情不愉快,对活动不积极,个性受到了压抑,人际关系得不到发展,自理能力得不到培养。这学期改变了做法,晨间活动前,我把各种各样的玩具放在每组的桌子上,然后再让幼儿自己挑选喜爱的玩具,自己组织几个合得来的小同伴,  相似文献   

6.
目的 1、通过找玩具皮球、布娃娃、飞机,学习“拍”、“抱”、“开”动词。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进行 1、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参加活动。有的拍皮球,有的抱娃娃,还有的开飞机。 教师提示 (1)小朋友看看哥哥、姐姐在干什么(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谁在拍皮球)?找到后,老师拿着皮球让幼儿认识皮球的外形和颜色(圆圆的红皮球)。  相似文献   

7.
幼儿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常常伴随着情绪与情感的体验。而幼儿对教师的教育态度的体验又是最敏感、最细微的。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彭舞,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教师对幼儿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情绪与情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力是最大的。如在一次游戏中,有好多小朋友刚玩一会儿就走开不玩了。这时我参加到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玩,那些走开的小朋友,看见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那样热闹,又都回来参加游戏了,而且玩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8.
标志设计     
尹花 《教育导刊》2006,(9):38-40
引言: 每个学期,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整齐地收拾玩具,教师都会做各种标志,贴在玩具柜的上面,教幼儿认识玩具和标志,学习怎样按标志收拾玩具。但这个学期,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让幼儿自己尝试设计玩具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不会到会,由此学会了很多东西。当幼儿贴上自己设计的标志时,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费唇舌,他们就能自觉地按标志收拾好玩具:[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班上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玩具往往撤了一地,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幼儿甚至看着别人收拾玩具自己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0.
敲起小铃铛     
在上课或排队前,让幼儿尽快集中注意力,可以用“听小铃说话”来训练常规。教师用小铃敲出这样的节奏来,请幼儿猜猜小铃在说什么?这时孩子们又要听,又要想,会立刻静下来.有的说,小铃在说:小朋友拍拍手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已初步掌握了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我在各个玩具筐的外侧系吊一种玩具当门牌,游戏结束时强调:玩具的家也有门牌,小朋友送玩具回家时要找准门牌,别送错了,不然玩具会想家的。这样幼儿就有条不紊地收拾、整理起玩具来。假如有谁不注意送错了玩具,立即就有人提醒他:“这不是它的家,那才是呢。”给玩具的家安门牌,有效地解决了游戏结束时幼儿混装玩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教育经费短缺是当前存在而且不能一下子克服的一个困难。据初步调查,大部分幼儿园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玩具缺少,种类单一,不能满足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时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因为得不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争吵,争夺玩具。由于玩具少,孩子们每天都玩同样的玩具,没玩几天,他们就厌倦了。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如果让每个幼儿自备一至两种玩具,  相似文献   

13.
“请小朋友把小方巾变成各种形状。”教师提出了要求。孩子们听到教师的指令后,立即开始了活动,利用手中的方巾折出了各种图形。然而,这时候教师并没有观察那些意趣盎然地折叠着方巾的孩子,当然也发现不了幼儿折出的各种图案,而是开始示范自己心目中的规范图案。结果,小朋友只好放弃自己折的形状,开始跟着教师折……小朋友在画画,教师发现幼儿的作品不令人满意,颜色没涂匀,装饰单一。于是,老师说:“小朋友,安静地画,动作快点,颜色要涂仔细,要动脑筋画,要和别人不一样。”幼儿反复听着教师的这一句话,眼里仍是一片茫然,手下也依然故我……教…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游戏、盥洗、就餐、午休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每个环节的衔接处,教师多用语言提示的方法,告诉幼儿进行下一个活动,如:"请小朋友把玩具收起来,我们要出去锻炼了"、"请小朋友把椅子放整齐,准备上课了"、"请小朋友排好队,准备散步了"……为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时尝试用音乐做媒介组织活动,恰当地适时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天地中,以激起愉悦的  相似文献   

15.
徐维晨 《考试周刊》2014,(82):189-189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怀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希望,对购买各种各样的所谓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的玩具都很慷慨。然而,不少家长仅注意给孩子购买玩具,却忽视了教育孩子爱惜玩具、保管和整理玩具,以致有的孩子不珍惜玩具,有了新玩具,对于旧玩具就不屑一顾了,甚至进行破坏,有的孩子喜欢独占玩具,不懂与人分享,有的孩子每次游戏过后不收拾玩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家庭中存在,在幼儿园也屡见不鲜。文章就如何引导小班幼儿正确对待玩具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园在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那么正常的现象:譬如,个别小朋友饭吃得慢,老师和保育员便给幼儿一调羹一调羹地喂饭,一口还未咽下,一调羹又送进幼儿嘴里一边还大声叫:“快!快!往下咽,吃得慢的就别想睡午觉。”再譬如午睡时,许多教师亲自替小朋友解钮扣,脱衣服,而有些小朋友明明自己能穿脱衣服;上美术课,个别小朋友画得不是很理想,老师就一声不响地在画上添上几笔……仔细想想上述现象,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者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替幼儿做了许多理应由幼儿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幼儿园教育中的“短期行为”。出现这种短期行为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在于教师自身。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得到一点好评,就在孩子的画上“加工”一下;或者认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麻烦,不如为幼儿代劳省力,等等。幼儿教师出现这样的“短期行为”实在是不应该的。它将对幼儿产生极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幼儿养成使用玩具后及时放回原处的习惯,我设计了一个叫“什么玩具放错了”的游戏。我先把玩具橱收拾得整整齐齐,让幼儿记住每—种玩具的位置。接着请他们闭上眼睛,我把玩具拿到橱外,或者打乱原来的位置。然后让孩子们睁开眼睛,帮助将玩具归回原来位置,看谁放得又准又快。自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图书室的图书掉落了 ,不少孩子视而不见 ,有的从上面跨过 ,有的从旁边绕过 ,有的甚至从书上踩过。玩完玩具不收拾 ,做值日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好 ,老师布置的任务回家后就抛之脑后……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令人痛心的是缺乏责任意识的现象在现在的幼儿中已经是越来越普遍了。随着人们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许多家长将幼儿娇生惯养 ,家长们过分关怀和包办代替 ,造成了幼儿任务意识的缺乏 ,孩子们的责任感越来越淡薄了。孩子是明天的希望 ,可是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是怎样呢 ?我们能够期望一个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中,当教师讲完故事之后,一般都要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幼儿的回忆和思考。但是,如果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妥当,或者教师总是“故事讲完了,现在我请小朋友来回答问题”这么一句套话,小朋友的情绪就会转向低落,原先高涨了的兴趣也会一扫而光,注意力开始不集中,影响了教学效果。问题就在于教师未能采用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特别是这些套话用得太多,令孩子们厌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高。前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游戏的方式向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